
圣诞节平安夜那天部门组织全体老师看了一场《集结号》。我已经有三个多月没去电影院了,加上之前吃饭时有几位看过的老师对冯导的这部大作大加赞赏,所以我们都很期待。后来看完后我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但尽管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还是让人感觉到了很多新东西。
战争片主要有三类——带有宣传性、鼓动性的“主战片”,宣扬“战争即地狱”的“反战片”以及将战争视为展示英雄人物某一方面特征的特定手段。美国二战时期的战争片主要是第一类鼓动性质的,我国早期的电影《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也是类似的主题。反战主题的电影常常更为深刻,最典型的例子是2001年的好莱坞大片“Black
Hawk Down”(黑鹰坠落),片头引用柏拉图的名言:“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只有死去的人才看到了战争的结束)。通过战争展现英雄人物的亲情友情以及爱国主义情怀的电影也有不少,例如“Pearl
Harbor”(珍珠港),“We were
soldiers”(我们曾是战士),而且还出现了《父辈的旗帜》这样不太一般的战争片。
《集结号》主要属于第三类,所加入的新的元素是并没有陷入战争与和平的二元论中,而是通过战争来展示“再坚强的人也有极其脆弱的一面”、“英雄需要记住”等主题。尤其是看完之后细细思索电影主人公在战斗到只剩最后一人的时候所面临的两难抉择,可以体会到导演的良苦用心。纪伯伦在《曾有七次我鄙视自己的灵魂》中说“第五次是当她因为软弱而忍让,却自己的软弱说成是一种坚强时。”在这里不仅仅是电影主角需要“鄙视”自己,其实我们每一个有可能有类似想法的人是不是也要仔细审视一下自己呢?
电影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是电影的配乐,既然是反映人性的战争电影那么悲凉的背景音乐就必不可少,可是即便看到最后也没有能让我们记住旋律的音乐,就是比去年同期的《夜宴》也大有不如,相比之下《黑鹰堕落》的电影配乐就更能打动人。还有电影开场时凸显狙击手的镜头太过一般,没有很好地展现出他非凡的能力,当然也可能是我受美国电影塑造英雄的镜头影响太大了。最后电影后半段的叙事稍显拖沓,让人频频看表,不知何时结束。最后还有一个不满的地方,也可能是照顾国外观众,电影的字母全程英汉对照,这很好,可是为什么电影开场时的中文片名“集结号”却在大大的英文单词“Assembly”之后出现?之前几乎所有我看过的所有电影没出现这样“本末倒置”的现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