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把文章名字夸张地定为“书之害”,并非反对王强老师的名作《书之爱》,只是最近在读书过程中产生了关于读书之“害”的一些想法,这些胡思乱想都很幼稚,自然远远无法和王强老师尽览天下名作,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而形成的观点相比较。这里只是姑且一谈,兴致所至,随感而发。
最近整理自己的藏书,每每翻到若干年前看过的书,再次翻读数页,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有时感叹时过境迁,曾经读书时是多么的幼稚;有时也会感叹岁月不饶人,很多方面自己不进反退。
在很多人眼里,阅读可能仅仅是学习,是和娱乐休闲截然分开的,抑或读书仅仅是多一种炫耀的资本,读太多书就会给人以“书呆子”的形象。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其实阅读也是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向后看才能体会生活的含义,可是不能改变的是我们只能向前生活。阅读则可以“向前”和“向后”美化我们的生活,从“向后”来说,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会因为当年我曾经看过这样的书而心存感激,这样的阅读经历让我们每一次的回忆都变得那么美好;在“向前”的方面,每当我们想起来还有那么多经典的书、伟大的书还没有读,还有逛书店时候的那种激动和迫不及待的感觉,时刻让我内心感到兴奋和豪迈,还有太多太多美好的事物供我们去追求和探索。金克木先生晚年感叹“书读完了”,这份潇洒是我们后生无法比拟的。
如果反过来看,万事皆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读书的少许“害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如果只关注于看自己喜爱的书会限制自己的交流面。爱读书的人常常感觉自己和书交流是最顺利的,因为大部分的情况下是自己选择书,而不会被书选择,所以慢慢变得比较自我,会忽略与他人必要的交流,变得不关心他人。记得大一的时候我和一位学长在谈及数学系部分老师性格孤僻、不善于和学生交流的状况时,他说:“这些老师整天都和数学打交道,他们自然不知道如何和人去交流。”仔细想来这种说法其实也有道理,即所谓“观其友而知其人”。
不过因此便由此及彼地认为只要学习数学就会有这样的负面效应就有些太过武断了,我们听说过的很多顶级数学大师(也包括一些理科方面的大师)不仅知书达理,温文儒雅,有些还是文学造诣很高的,其实也是个做事与做人相通点的问题。
二.看书的人有时会盲目自信,甚至会看不起平常不看书的人。这一点对我来说比较严重,大学时期每次逛书店,对很多书都能评头论足一番,自认为非常博学,盲目地认为自己的看法就是最正确的。后来我慢慢开始反省,其实看那么多书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兴趣爱好,根本谈不上钻研,那些浅尝辄止得出来的见解有什么更大的价值呢,一个自己普普通通的兴趣爱好有什么好炫耀的呢,虽然说书上的知识迟早都能派上用场,不过还有一个什么样的内容派多大用场的问题吧。
三.如果不加选择地读书的话容易盲从。现在回想我初中刚养成读书习惯的时候,常常看余秋雨,余杰等等评论大过学术的书,现在觉得那时读伤了,毕竟刚开始读书的话是要别人引导着读中西方的名著的,现在感到惭愧的是很多大部头古典名著我都没有涉猎过,所以比如读到关于儒家、道家或者法国启蒙运动的评论书籍之后会在下意识中认同并承袭他们的观点。实际上就失去了产生自己观点的权利。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如果我们在看金庸武侠小说原著(尤其是几本大部头原著)前看过一遍翻拍电视剧的话我想最后肯定会糟蹋掉对于未知情节的遐想。我做得稍微好一点的地方也许是对于《三国演义》的钻研,因为中学时代喜爱诸葛亮,三国以及与之相关的书看过不少,现在就不会盲从易中天的既成观点。
总之读书有好有坏,关键是看读什么以及怎么去读怎么去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