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参观之后,理解世博游客为何躺在凳子上了

标签:
世博牢骚排队不文明杂谈 |
分类: 世博专栏 |
世博会的游客来自天南地北,从老人到小孩,从贵妇到农人,这里聚集了各种阶层的游人,很多网上的声音认为,这些热心世博的人已有辨别力低下的原罪,是他们的过高期待值弄出了那些笑话——这无疑是种粗暴又自以为是的判断,每一个人都有热心国家大事的权利,也许在旁人看来,因为学识和见闻的多寡,这种热心会有不同层次的高下之分,但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他被宣传所吸引,怀揣着兴奋和自豪感,远道而来观摩一场也许投入了自己税金的大型博览会——我看不出这里有什么可供轻视和嘲讽的成分。
从申办成功开始,来自权威媒体的宏大、全天候的宣传一直在号召全国人民参与世博会,主办方贪婪地定下七千万的游览人次目标,通过各种渠道强制要求或大肆派发门票,无实名制、无每日入场限额,造成了一个夏天每日四十万人次群聚于此的拥挤局面。在7月中旬我参观的那个下午,无论浦东浦西,几乎每个场馆都有长龙似的队伍,多者等待时间长达五六个小时,如果想参观质量中上的国家馆,奔波一天也只够看四、五个。像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店里,等待点餐的人数是任何一个城市门店高峰期的2倍,场馆边所有的椅子都横七竖八坐满了游客,到处是黑压压的人头。
设想就算是飞机头等舱的绅士淑女富商名流,放在春运硬座火车的站票车厢中,也难免不会随地吐痰和粗声大气,带着不安的暴躁,在远小于社交安全距离的范围内,随时准备给挤过来的人一胳膊肘。
而那些“出租老人”、“假装孕妇”、“残疾人奇迹恢复直立行走”的种种招数,只能算作是掏了160块大洋的消费者们,在情急之下的小恶。
主办方一味追求客流量,整个参观过程毫无舒适可言,长时间的拥挤排队让人失去耐心,是他们没有给自己的国民足够的尊重,现在又怎么能反过来指责这些身处烈日和高密度人群的游客们,在利益和自尊受损的情况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呢?这到底是谁的不文明?
从世博会回来后,无论看旅店电视,听出租车广播、读本地报纸还是看地铁液晶电视新闻,所有的内容无疑都是讽刺的,上海本地的媒体始终用热情的腔调,和故作美好的憧憬状来描述这个世界友人齐聚的伟大盛会,预告丰富的场馆活动(哪怕绝大多数游客都参与不到),赞美各行各业的小白菜志愿者们(一个月后还树立了遇泥石流仍“坚守岗位”的舟曲大学生典型),在永远的歌颂中继续吸引更多的人浩浩荡荡地加入这场要命的拥挤,成为40万中的一个小数点。
那些“丢尽中国脸”的奇闻,就算每一万人中有一例,每天就有40例,一个月1200例,一个夏天过来,凑一篇洋相大观,绰绰有余。那一篇让人看了大感痛快的文章,不过是写出了大家对世博会的不满,但真正的原因却未刺痛分毫,正像一位朋友的话:不教而诛,那些人也配谈民主!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靠国人自身的素质提升,更需要它的政府对自己的公民给予真正的尊重。这一场世博会在推动文明的意义上,几乎没有任何建树,上海媒体依然是政府的宣传工具,中国馆的高科技只有少数人有缘目睹,远道而来的各国珍宝在蜿蜒的队伍后遥不可及,概念式建筑的场馆只有被人头环绕的外墙,给人留下浮光掠影的印象。
那天下午,在船舶馆的电影放映室中,随着整个世博会介绍动画片的放映,我前排的一位女士一直高擎着相机对着屏幕不停拍摄,动画片中的江南造船厂在她的小液晶荧幕中,间断着终于变成了现今宏大的EXPO2010,而还有两个月,这场黄浦江畔的博览会就要落下帷幕了。我不能预测在2010的岁末盘点中,上海世博会将会以什么面目出现,是继续强国之路的鸡血宣传,还是坊间嘲弄和抱怨的放大。我只是猜想,当几千万游人回到了故乡,也许他们今年夏天的这场旅行,就像那位女士相机中最后的图像——模糊、黯淡而不可辨认,只余喧闹一场。
来源:楼群中的飞行---发牢骚专辑http://www.auntbear.com/?p=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