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省理科状元·天水一中赵甜
标签:
专访全省理科状元天水一中赵甜杂谈 |
全省理科状元·天水一中赵甜
紧抓课堂时间
http://www.tianshui.com.cn/Files209/BeyondPic/2009-6/23/090623100891d3f09c3a8d1fa1.jpg
赵甜向记者展示他的清华录取通知书
最近一段日子,天水市一中高三考生赵甜可谓喜事连连。5月31日,他收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提前录取通知书;6月22日下午,他又以690分的高分喜摘全省理科状元桂冠。
考前保送清华 轻松赶考中状元
6月22日下午,记者在天水市区见到了准备去看音乐会的赵甜和他的爸爸。赵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考完试后,我想进入全省前10名应该不成问题,但没想到考了个状元,这的确太出人意料了!”目前,要不要改换专业,他和父母正在考虑。
5月31日,赵甜收到清华大学热能系录取通知书,专业为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属2009年清华大学保送生。这一喜讯无疑给他的高考冲刺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在高考中考个好成绩的愿望愈加高涨起来。“考试前就想,已经提前被清华大学录取,心里就没有压力了,考试中说不定能超常发挥一下考个好成绩出来,没想到现在真的如愿了。”赵甜很开心地说道。据他讲,考数学时,由于“闹肚子”受到了一点影响,数学考了130多分,其中把一道很简单的题弄错了,如果不出这种事,应该可以答147分的,对此,他多少有点遗憾。但总的来说,他对自己的考分表示满意。
概括学习秘诀 紧抓课堂是关键
赵甜的爸爸对记者说,由于他和孩子的妈妈一直以来都在麦积区三阳川一农村中学任教,高中3年时间,赵甜的生活起居由奶奶照料,至于学习方面,则完全凭借自己努力,他和孩子的妈妈虽说是老师,但在这方面却一点忙都帮不上。
谈到3年的高中生活,赵甜满脸微笑地说:“其实,只要上课时跟上老师的思路,紧抓课堂45分钟,把课本的知识当堂消化掉,再有目的地做些配套练习,把课本上的重点举一反三地融入到练习当中,学习起来就不会那么吃力。”正是长期坚持这种学习方法,他在高中3年里,学校统考成绩除高二考了一次全年级第四、一次第五外,其他均是第一。
据班主任张老师介绍,赵甜在3年间曾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甘肃省一等奖,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一等奖,全国高中学生生物竞赛省二等奖,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二等奖。2009年1月参加清华大学保送生和自主招生选拔考试,因成绩突出被清华大学热能系录取。“考取了保送生,当时我就想,读了3年书,我不会因为提前收到通知书就不再去参加高考,否则那一定会成为我的终身遗憾!”说起高考前的这些事,赵甜若有所思。文/图本报记者 王兰芳
全省文科状元·临夏中学梁丽帼
自信给予回报
http://www.tianshui.com.cn/Files209/BeyondPic/2009-6/23/09062310224baf213c9888b5a0.jpg
梁丽帼。本报记者 裴强 摄
临夏中学梁丽帼以622.5分的成绩摘得2009年甘肃省高考文科状元,这是自恢复高考以来临夏考生取得的最好成绩。6月22日下午,当梁丽帼的母亲接到记者报喜电话时,她大呼不敢相信。
小小才女文理发展均衡
梁丽帼的班主任崇尚俊老师告诉记者,今年18岁的梁丽帼是临夏市人,父亲是临夏中学的数学老师,母亲是临夏州农科所的一名职工。梁丽帼确实是个才女,3年前中考以全临夏地区第一的成绩考入了临夏中学,此后每次考试都是全校第一。崇尚俊告诉记者,更为难得的是,梁丽帼文理科发展均衡,高二分科前每次考试她的理科单科成绩都是全校第一,而且高中毕业会考时她的化学成绩更是考了满分。当然她的文科成绩也非常好,最后,她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文科。
克服困难就是要自信
“很意外,没有想到。”已经成为2009年高考甘肃省文科状元的梁丽帼接受记者采访时连连说道。梁丽帼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喜爱音乐、爱运动。诸如《天空之城》这样的轻音乐成为她的最爱。“我是充满着自信走上考场的,在这之前,我的确紧张过。”梁丽帼坦言。“然而,在一次语文考试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克服困难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勇气而是自信。”自信,给予了梁丽帼最好回报。
和很多90后的孩子一样,梁丽帼拥有一个气氛民主的家庭。“我和妈妈就像朋友一样,有什么知心话我都给她说。”
记者侧面了解到,这个秀气的小女生平时最爱看的书居然是悬疑推理类的,诸如《福尔摩斯》、《狄仁杰断案传奇》之类的。梁丽帼的老师说:“这孩子平时就善于思考,从早晨起床到晚上休息,都非常有规律。”
“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我的父母。”采访结束时,梁丽帼表示。
北大清华第一时间“上门”
全省文科状元也是全国各名校想方设法招揽的人才,6月22日下午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梁丽帼先后接到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甘招生工作人员的电话,而北京大学在甘招生负责人白彦教授更是亲自驱车赶到梁丽帼家,为梁丽帼介绍北大的情况以及专业设置,希望梁丽帼能选择北大,在北大深造。白彦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将向梁丽帼推荐北大最好的专业,她也可以选择北大的任何一个专业。
全省理科榜眼·静宁威戎中学张亚晖
会学也要会玩
http://www.tianshui.com.cn/Files209/BeyondPic/2009-6/23/res03_attpic_brief.jpg
张亚晖。 本报记者 陈明哲 摄
“我没想到我能是全省理科第二名!”记者6月22日拨通张亚晖电话时,清华、北大两所名校的招生老师大约在半小时前已经打电话通知了他这个喜讯,当时他的第一感觉是“很激动,但有点出乎意料”。
张亚晖:最喜欢看《读者》
张亚晖告诉记者,高考结束后他给自己估了680分到690分,和688.5分的高考成绩相差无几。“我的物理、英语两科有点发挥超常,做题的时候非常顺手。”谈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张亚晖并没有侃侃而谈,“我的妈妈是我的启蒙老师,她从来都不会逼我去学习,而是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去玩,反而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我的学习方法和别的同学没有什么不同,课堂上讲究效率、有效利用非常重要,课后还要做大量习题认真巩固、认真思考。”和大家想象中不同的是,张亚晖在学习之余还很会“玩”,运动长项是打羽毛球和乒乓球:“周末我从来不强迫自己学习,经常会运动一两个小时来放松自己。”
张亚晖还向记者透露,课余时间他还很喜欢读书,最喜欢看的是《读者》,“我从初二就开始看《读者》了,里面有很多小故事非常有哲理,对我的帮助很大,尤其是在写作文上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妈妈:他是个听话的好孩子
在妈妈的眼里,张亚晖是一个听话、会学习的好孩子。张亚晖的妈妈是静宁县威戎镇张齐小学的数学老师。张妈妈告诉记者,张亚晖从小学开始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在学习上从来都没让父母操过心。张亚晖在学习之余,经常会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喂猪、喂鸡、洗衣服。
不仅如此,张亚晖还是正在上初中弟弟的“小家教”呢,对于弟弟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有问必答。
这个妈妈眼里的好孩子,也是静宁县威戎中学班主任高慧明老师的得意门生。“张亚晖是我教过的最特别的学生,他在学习上非常灵活,是一个非常会思考、用心去学习的学生。”对于张亚晖能取得全省理科第二名的成绩,高老师早已在意料之中,“高考结束后,我就想,等着看吧,张亚晖考个平凉市第一名没问题,但是心里也想着他最好能拿个全省状元回来。”
高老师说:“张亚晖是一个‘内静’的学生,基础的东西他很快就能心领神会,在教学中我经常会留给他充分的时间让他去独立思考。”
全省文科榜眼·兰州文科状元西北师大附中陈栩
“思想”给我翅膀
http://www.tianshui.com.cn/Files209/BeyondPic/2009-6/23/res04_attpic_brief.jpg
陈栩。本报记者 曹勇 摄
6月22日下午6时20分许,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张掖市甘州区陈栩的家。面对高考文科621分并夺得兰州文科状元的好成绩,陈栩用“预料之外、情理之中”来概括。陈栩用“天道酬勤”来总结自己取得的成绩,因为她坚信“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陈栩:不能死记硬背
对于文科学习,陈栩有她自己独到的理解,“学文科为啥要背?一直以来,别人认为学习文科就是要多背多读,需常常机械地死记硬背,而我觉得这是一种误区。”陈栩告诉记者,学习文科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思想,要掌握学习规律,要理解记忆。她自己从来不去死记硬背课文,通常都是大声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就理解了文章内容,而这种理解比较深刻也比较长久。
爸爸:孩子的心态好
陈栩的爸爸陈广泉告诉记者,陈栩的心态好,这也与孩子3年在异地求学的经历息息相关。3年中磨练了孩子自立自强的意志。陈广泉说,6月22日下午,陈栩一觉睡到4点多,家长都在为查询成绩而焦急等待,但陈栩却显得很平静。到下午5时20分许,陈栩还拿起小提琴拉了一会,家长催促她准备查分,但她却说:“不着急。”随后,接二连三的电话就打到了家里,手机、座机铃声此起彼伏,有北大、清华甘肃招生组打来的电话,有老师和亲朋打来的祝贺电话,也有媒体记者打来的采访电话。此时,他们才知道陈栩取得了621分的好成绩。据了解,陈栩今年数学成绩为145.5分,英语成绩为133分,语文成绩为124.5分,文综成绩为218分。
陈栩的妈妈阎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在西北师大附中上学的这3年,因为家人都很忙,很少上兰州去看望孩子,学习方面更是照顾不上。而陈栩却很少让家人为其操心,因为她做任何事情都很有主见,也很有计划性。陈栩的高考成绩考取北大应该不成问题,至于专业选择,阎女士也坦言要完全遵从陈栩的意见。
班主任:自律性很强
“她是我当老师以来遇到过的最好的学生,她的自觉和主动让老师都不用在她身上费太多的心思!”这就是陈栩的班主任、政治老师安建勇对爱徒的评价。
最让安建勇称道的,是陈栩的自律和平和,“她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她的身上,没有部分成绩优秀的孩子诸如迟到、课堂纪律差的毛病,而且,她和班里每个同学都处得很好,不像一些成绩好的孩子,不愿意和差生玩。”
全省理科探花·天水九中尹悦
学习效率“高”一筹
尹悦 本报记者石玉龙翻拍
天水九中17岁的姑娘尹悦在这次高考中脱颖而出,夺得了全省理科探花。昨日,记者第一时间拨通了她的电话,从电话那头爽朗的笑声中能感觉到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
尹悦:考试必须心态好
“其实考试最重要的就是心态好,我还是比较自信的,因为我始终觉得自己学习效率高,应该会考得不错的。”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再平常不过的,从来没有多买任何资料,从来没有上任何补习班,晚上10点雷打不动要睡觉,上课认真听讲,回家认真完成作业。“看似寻常,但她能持之以恒,以高效率去完成这些简单的事情,这才是成功的关键。”化学老师张建新总结起尹悦的成功经验来头头是道,他告诉记者,比如家庭作业这最寻常不过的事,尹悦就能高效率去完成,她能保证再多的作业也能在学校做完,回家后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消化这些知识上。这些虽都是小小的细节,但却是普通学生难以做到的。
爸爸:让孩子自主学习
尹悦从小就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父亲是本校的地理老师,母亲也是一所中学的英语老师。常人想来,身为教师子女的她肯定吃了不少“小灶”,但尹悦的父亲尹继忠告诉记者,对于孩子的成长,其实他们并没有多少干预,“我们完全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注重她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孩子的潜能才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对于优秀的女儿,父亲的言语中充溢着赞美。
老师:学习习惯非常好
昨天下午,身为尹悦班主任的刘亿军老师在得知消息后,二话没说便跑到校门口放了一串长长的鞭炮。对于这名得意弟子,他还总结出五点成功经验:“尹悦学习习惯好、自律性强、能吃苦、学习效率高,学校和家里营造了好的学习环境。”他告诉记者,有一次带着尹悦到兰州参加数学竞赛,晚上11点下的火车,打破了她10点必睡觉的习惯,尹悦第二天早上就专门找他来请假,宁可耽误比赛也要回去睡觉。“通过睡觉这件小事可以发现,她的生活很有规律,习惯很好。虽然每天学习的时间不长,但从来不浪费,几乎完全能按照老师的进度去学习,学得确实很轻松”。
全省文科探花·东风中学李维宸
大一退学为圆梦
http://www.tianshui.com.cn/Files209/BeyondPic/2009-6/23/09062310220446ba7d87a72a93.jpg
李维宸 本报记者董开炜翻拍
“儿子取得全省文科高考第三名的好成绩,我们一家都很开心!”昨日下午5时30分许,刚刚得知喜讯的李维宸母亲在江苏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激动地说。
大一学生退学圆梦
1990年4月出生的李维宸系东风中学考生,今年高考考取了617分的好成绩,和文科状元有5分之差,李维宸与记者通话时流露出一丝遗憾:“只差5分啊!”
记者了解到,李维宸上中学时虽然不怎么偏科,但对语言类学科情有独钟。但由于东风中学一直没有开设文科班,李维宸只好学了理科。即使如此,他在2007年的高考中仍然以643分的好成绩考入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然而,让他的老师、同学、包括父母亲在内的亲属都深感意外的是,李维宸在读完大一后,却毅然选择了退学,一门心思返校补习。对于退学补习的原因,李维宸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当初就特别想学语言类专业,到大学后这个想法更强烈,所以决定退学。”学习语言类专业是李维宸多年的愿望,而考取北大和清华则是他从大一退学补习的最终目标。此次考得好成绩,李维宸开心地说:“现在应该能圆梦了。”
李维宸:要保证听课质量
李维宸留给大多数同学和老师的印象是“爱好广泛、成绩优秀而稳定”。记者了解到,李维宸喜欢语言类专业不仅仅局限于中文,对英语、日语都很感兴趣,而且成绩突出。谈及学习技巧,李维宸说,学习过程中其实没有别的窍门,最关键的是要保证上课质量,认真听讲就是取得好成绩的法宝。李维宸说,他喜欢乒乓球、篮球,喜欢看动画片,有时也玩游戏,但不会痴迷。
妈妈:话语不多做事稳重
在李维宸母亲的眼里,“儿子是个标准的大男孩了”,这不仅仅是因为李维宸身高1.86米,体重130多斤,更主要的原因是李维宸留给父母最深刻的感受是他处事稳重。他的母亲告诉记者:“儿子平时话语不多,但做事很稳重,他走到哪里家里人都很放心。”李维宸的母亲说,李维宸在学习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而且所看书籍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动漫等各个层面,十分广泛。
全省理科探花(并列)·静宁一中刘岩
状元世家出“状元”
http://www.tianshui.com.cn/Files209/BeyondPic/2009-6/23/09062310274484c895b22885fb.jpg
刘岩。本报记者 陈明哲 摄
6月22日下午,在静宁县医院工作的雷秋慧接到了老师的电话,这个电话让她欣喜不已,在静宁一中就读的女儿刘岩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取了686.5分的好成绩,名列全省理科第三名。
当晚9时许,记者在静宁一中会议室见到了这对幸福的母女,雷秋慧依然沉浸在欣喜当中,相反,面对记者的镜头,刘岩表现得非常镇定,当记者问及她此刻的心情时,她说:“一般吧!”在母亲雷秋慧的眼里,女儿能考取这样的成绩,是女儿努力和老师教育的结果。丈夫是一位老师,也许是受父亲影响,女儿从小就爱学习。
学生考出了这样的好成绩,班主任张多顺老师自然高兴和骄傲,他说,刘岩考取686.5分的成绩有点遗憾,因为刘岩把一道5分的数学选择题由于大意做错了,如果这道题正确,那刘岩就是状元了。
静宁一中政教主任雷升老师戏言:“刘岩可是状元世家走出的状元!”原来刘岩的父亲和姑姑都曾是静宁县的高考状元,雷升老师称,刘岩能考出好成绩,与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离不开。雷老师说,今年的高考,静宁一中是喜事连连,除了刘岩在今年的高考中名列全省理科第三名外,在全省理科前50名中,静宁一中占据了7人,其中刘岩所在的班级就有6名,可谓创造了静宁县高考历史的奇迹。
兰州理科状元·师大附中汪璐
自强不息换佳绩
http://www.tianshui.com.cn/Files209/BeyondPic/2009-6/23/090623102762094a15cd4220ad.jpg
汪璐。本报记者 房毅 摄
就读西北师大附中的汪璐,今年以676分的成绩摘得高考兰州理科状元。已获清华保送名额的她,面对这一优异成绩并没有表现过度的兴奋,“基本发挥了正常水平”。
面对令众多人艳羡的成绩,汪璐的经验非常简单:“注重每一天,让每天学到的知识点完全消化,不留任何死角。”汪璐告诉记者,按照老师讲课的进度,完成手边所有练习册的相应内容,不要遗留下哪怕一个细小的疑惑,否则的话,日积月累,不懂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在父亲汪建山眼里,女儿非常懂事,“我几乎没有刻意教导她什么,自从走进校门的那一天起,她都是主动写完家庭作业才去玩”。而汪璐则认为,恰恰是父亲教会了她很多,“父亲让我懂得做任何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好你眼前的问题,不要好高骛远!”
汪璐的父亲是江苏人,1986年来到兰州后在安宁一家国营工厂上班,他的妻子一直没有工作,开着一家裁缝铺,做点缝缝补补的活赚点辛苦钱补贴家用。懂事的汪璐总是希望用好成绩来回报父母的含辛茹苦和殷切期望。
“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汪璐的班主任杨涵雄对这位“爱徒”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他夸赞道:“汪璐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学生,自强易,不息难,这次高考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是实至名归。”
兰州理科榜眼·兰州一中赵路睿
踏实方能从容
http://www.tianshui.com.cn/Files209/BeyondPic/2009-6/23/0906231028f75fa2f937fe90e1.jpg
赵路睿。本报记者 李桐叶 摄
6月22日下午6时,就在高考学子们都在紧张查分的时候,兰州市理科榜眼赵路睿正在一个人爬兰山,“我考了兰州市理科第二名?不可能吧?”听到喜讯,赵路睿有些惊讶:自己还没查分数,也没想到能拿个兰州第二。
深入考虑问题开阔思路
不急着查分,是因为心里有底。在此次高考中,赵路睿考出了670.5分的好成绩。赵路睿的学习秘诀很简单,就是“上课认真听讲”和“多和同学交流”,他说,仔细听老师讲课,做好该做的功课,比什么都重要,即使不买太多的辅导书,也一样可以考出好成绩。他坚持“玩的时候尽情玩,学习时认真学,把每一步走踏实,就能做到最好!”
把一个问题考虑得更深入也是赵路睿的一大特色。大学的学习课程,赵路睿看了不少,他觉得多看看高层次的书能不断提高自己,能让自己的思路更开阔。赵路睿坦言自己高考时压力不大,因为在年初的北京大学保送生考试中,他就以名列全省前茅的成绩顺利地被保送到北大化学系。
值得一提的是,赵路睿在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作为兰州一中文学社前任副社长的他,常有小小说、散文见诸学校校刊。
老师:“使足劲,还能更好”
自己班里出了个兰州市理科榜眼,这让兰州一中数学实验班的班主任郑新英老师很开心,郑老师实话实说,“每次考试,都感觉赵路睿的压力不大,高考前状态也很轻松,不过,因为他已经被保送北大了,所以就没有使足劲,其实他是很有实力的,如果加把劲,成绩肯定会更好。”
家长:从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赵路睿出身于教师家庭,父母分别是物理教师和数学教师。学习好,是否得益于教师家庭氛围?赵路睿的父亲告诉记者,“这是有很大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课程辅导,而是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赵路睿从小学习就很自觉、踏实,从未上过辅导班,课余时间他玩得很尽兴。在学习方面,我们从来没对赵路睿的考试名次提出过要求,因此也养成了他从容应对各类考试的习惯。”
兰州文科榜眼·永登二中徐明鹏
每天都在“冲刺”
http://www.tianshui.com.cn/Files209/BeyondPic/2009-6/23/0906231028406c2891c0939bba.jpg
徐明鹏。本报记者 李桐叶 摄
在徐明鹏眼中“妈妈太辛苦了,一个人种8亩地,操持着我们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徐文成在外打工,而自己的姐姐还在兰州商学院读书。父母的艰辛便成了徐明鹏最大的学习动力。
每天累计学习时间15小时
6月22日下午6时30分,徐明鹏查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绩——616.5分,这一成绩让他成为兰州市文科榜眼。
母亲得知这个消息时,眼圈泛红,没有再说什么,转身开始为他准备他最爱吃的面片子。徐明鹏告诉记者,虽然父母只有初中文化,但对他的学习抓得很紧,从小就督促他按时完成作业。面对辛苦的父母,徐明鹏明白了高考的一种意义:只有奋斗,才可以改变一生的命运。从高中起,他便独自一人生活学习在离家40多里地的县城,靠着努力,他一步步迈向了成功。
在去年的高考中,徐明鹏就拿到了600分的高分,但没有被理想中的大学录取,不服输的他在永登县第二中学开始了第二次高考冲刺的准备。他每天的累计学习时间达到了15个小时。徐明鹏告诉记者,今年自己期望报考经济类专业。
不断思考合理安排学习重点
当晚9时30分,记者来到徐明鹏的家中,僻静的小山村也因为他变得不平静,家里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挤满了一屋子,都为他能考出这样的成绩而高兴。就在记者到他们家之前,徐明鹏接到了来自清华、北大和许多知名院校决定对其优先录取的电话。
谈起学习心得,徐明鹏告诉记者,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更要懂得思考,尤其要将课本吃透;其次要善于总结。此外,他从不放过学习中的任何一个盲点,即使它是微不足道的,也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在他看来,不断的思考会发现学习过程中欠缺的东西,就会合理安排学习的重点,从中总结出有用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
对于这个假期,徐明鹏的计划是:帮家里收割8亩麦子、胡麻、大豆,这个夏收季节不让父母再操劳。
兰州理科探花·兰炼二中贠晓帆
早早“锁定”北大
http://www.tianshui.com.cn/Files209/BeyondPic/2009-6/23/09062310320aefca76ebd5a0cf.jpg
贠晓帆。本报记者 郁婕 摄
兰炼二中学生晓帆以664.5分摘得今年高考兰州市理科第三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进北京大学读自己最喜欢的数学专业。
家人:三年前目标锁定北大
6月22日晚7时,记者在兰炼二中见到贠晓帆时,他正在教导处办公室和几个老师交流意见,他的父亲和母亲一直陪伴着他,三个人有说有笑。
贠晓帆的父亲贠海洲得知儿子夺得兰州市理科第三名的成绩后显得很平静,他谦虚地说:“这一切都是兰炼二中的功劳,我们作家长的只是教他如何做人!”站在一旁的妻子马上补充说:“三年前中考结束后,我们就带着儿子在北大门口溜达了好几圈,考北大也是那时候定的目标。”
贠海洲说,这孩子很腼腆,平时不怎么说话,但学习很自觉,基本上不用家长操心,从小到大没请过家教,也没有在外面上过辅导班。每年暑假一有机会,妻子都会带孩子到庆阳农村老家去,一方面是看望老人,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亲眼看看农村人的生活现状,从小激励、培养他学习的兴趣。贠晓帆的母亲告诉记者,高中三年,儿子是“玩”过来的,游泳、打乒乓球、上网听英语歌曲……兴趣很广泛,平时除学习外,看课外书就是他最大的爱好。
在谈到自己的学习秘诀时,贠晓帆总结了三点:首先要有目标,在明白自己该干什么后就会自动努力,尽管实现目标有很多困难,但这个过程绝不能放弃;其次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完成每一道题,不放过任何一道错题,最好是在出错时就改正过来;最后,还要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
老师:数学难题让其发挥水平
“高考结束后贠晓帆估了651分,最后考了664.5分,他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在我们意料之中。高中阶段他不偏科,各科学习很均匀,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得好,在今年高考数学题较难的情况下,发挥出了他的真实水平,因为这孩子平时就有独特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班主任老师张明刚看着爱徒自豪地说。据张老师介绍,贠晓帆上高一时成绩还不怎么起眼,但到高二时,进步很快,他的成绩在全年级能排到第五;高三最后一年,凭借扎实的功底,他的成绩已位列全年级第二名。
兰州文科探花·兰州一中田童
从来不开“夜车”
http://www.tianshui.com.cn/Files209/BeyondPic/2009-6/23/09062310329d7d1d95bee67541.jpg
田童。本报记者 李桐叶 摄
清秀的外表、不俗的谈吐、甜甜的笑容——这是田童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在得知自己高考成绩位列兰州市文科第三名时,田童心情很平静,她对自己608.5分的成绩并不是很满意。没有功利心,学习只为充实自己,这是田童始终奉行的学习原则。
田童:学习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这次考试我发挥失常了。”6月22日下午,记者在兰州一中见到田童时,她表示今年高考发挥得不好。虽然是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但刚18岁的田童一点都不拘谨,一开始就对记者说参加完高考感觉糟透了,主要是文综的几道大题答得非常不满意,不过幸好当时父亲及时帮自己调整低落情绪,才顺利完成了接下来的英语考试。
在谈到自己的学习心得时,田童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对于别人的学习方法不能生搬硬套。比如有些学生喜欢开“夜车”,认为只有在夜晚11点以后才能安静踏实地学习,但这种方法却不适用于她。从上初中开始,田童的课外学习始终没有超过晚上11点。能取得今天这样的优异成绩,田童不否认是自己平时努力学习的结果,但奋斗不仅要靠自己,还要有好的引路人。“能够遇到兰州一中这些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是我的福分!”田童说到自己的老师时,显得有些激动。
老师:学习态度不功利
说起田童,班主任师颖赞不绝口。“这个孩子虽然成绩在班里不是拔尖的,但她和多数好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有所不同。她没有功利心,从来不给自己设置明确的目标,但却有很强的求知欲,博学多才,她对学习的理解不仅仅限于课本以内,凡是能扩展自己眼界,提高自己修养的知识她都想了解。”
家长:报纸杂志是课外读物
田童之所以在老师口中被称赞为博学多才,与她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田童的父亲是甘肃日报社一名编辑,其父亲对记者说,平时总是让田童博览群书,全国知名报刊及本地报刊都是田童平时的课外读物。对于孩子的学习,田童家人并没有多加干涉,只是告诉她,学习是为了不断充实自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塑造出了田童低调、踏实的性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