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8@365

(2025-04-18 09:56:55)
标签:

365

文化

教育

2024高考满分作文7篇,绝对惊艳,赶快收藏!

 

 

2024高考已经结束。今年的作文题言简意赅,结合生活经验和社会议题就能找到写作角度,但想要高分却不容易!

明伦君为大家转载7篇同题满分作文建议高中生反复观看,多多背诵!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满分范本

问未来问无边界,答时代答无止境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 黄禹嘉

千年前,屈原写下《天问》向着神秘的自然发出了终极叩问,直到今天依旧犹在耳畔。这些问题源自人类身为万物灵长对宇宙的好奇,尽管如今也许可以用一系列物理学知识给屈原一个解释,但重读《天问》,我们依然无法断言这些答案就是最终的真理。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似乎所有问题都能轻松找到答案,这是否意味着问题从此消失,人类不再需要思考,也不会再迷茫?

问题的产生来自好奇,人工智能可以答疑解惑,却无法抑制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探索欲望。当我们的祖先好奇火从何而来,钻木取火便开始了;当第一个人好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哲学思考便开始了。由此可见,人类不断提出问题的动力,源自对周围世界的好奇,而不仅仅是对答案的追求。只要我们一直心存探索之欲,便不会因为答案的增多而减少自己的疑问。相反,对客观世界规律的了解越多,知识的圆圈越大,我们也就越会发现自己知识的贫乏。

对问题的思考由大脑负责,人工智能可以给出已有的答案,却无法回答未知的谜题。建立在大数据算法之上的人工智能是人类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学习时的难题,网上有答案;旅游时的路线,网上有攻略……这些问题看似都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解决的,但拨开迷雾,不难发现这些答案归根结底仍然是人类的思考,而非人工智能的“创造”。字典可以查阅生僻字,却不能成为仓颉;百科全书可以检索知识,却很难成为爱迪生。人工智能无法代替人类思考,探索未知的责任仍然担在我们的肩上。

问题的解决来自实践,人工智能可以千万次纸上谈兵,却不能一次躬身自行。陆游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鉴往事,知今者,赵括熟读兵书,但战场上还是惨败给白起。放眼如今,科技创新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速,但获得问题的答案不是“休止符”,反而是下一个阶段的“起跑线”,人工智能的发展拓宽了人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人类又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由此将我们的思维推向更远的地方。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我们不能对求知发问的新芽不闻不问,任由明珠蒙尘、金藏于石,须知青年当乘科技之舟楫,振时代之江海,以自身的好奇、思考与实践,不断提出未来之问,不断回答未来之问!

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文章把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上升到了时代之问、人类之问的高度。从屈原的《天问》到当下人工智能的作用与局限,再到人类探索未知的责任,“产生”“思考”“解决”形成了三个梯度非常明显的层次,写出了历史的纵深感。

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满分范本

达前之所未及,得生之发展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 王筠涵

举头遥望包孕璀璨星光的浩渺苍穹,似乎其中的每一抹色彩都掩藏着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未知天空之境的遐想。如今,我们得以及前人所未及,革新技术,丰富认知,探求更远的未知。人生亦如此,不断抵达过去的未知,再以勃发的生机去往未知的将来。

未知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但它也为生命的进阶提供了机会。自古以来,人类都在不停地抵达未知之境:广袤大陆上,蒸汽机代替了马力,让人们到达了未曾设想的远方;浩浩海洋里,麦哲伦率领船队乘风破浪,打破了人们“天圆地方”的认知牢笼;蔚蓝天宇下,莱特兄弟的一次高飞,让人们冲破了地面的枷锁,征服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天空……从陆地到海洋到天空,再到更高的太空,一个个未知总是难以回避地降临,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用明亮的视野凝望崭新的世界,摒弃迂腐陈旧,得到新的飞跃。所以,未知是生命的常态,我们青年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迎接未知,在未知中寻得生机与勃发。

未知之境未必只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个人而言,只要触前所未及,获生命所感,就是对未知之境的探求。姚鼐踏雪登山,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壮阔之景,日出消解的不仅是深沉的暗夜,更是他难以言表的痛苦和挣扎;朱自清夜访荷塘,从盛放的荷花中得到生命的慰藉,这一方荷塘成了朱自清眼中别样的美景,也成了后人的向往之所。由此观之,未知之境在人生中无处不在,我们要勇于探索从前未达之境,获得生命的发展。

固然,未知并不全然意味着发展和机会,身处未知之境能够明辨是非、坚守本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时代日新月异地发展,各种信息纷繁杂乱,为我们了解未知提供了无限的机会与手段,但其中也不乏引导我们误入歧途的可能。屈原立志为国效力,没想到步入的是“众人皆醉”的时局,他不甘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而坚守高洁本心,为后世所景仰。苏轼因反对变法由京官被调任为杭州通判,但他的爱民之心并没有随环境改变而消解,他发动民众疏浚西湖,修建湖堤,造就了“苏堤春晓”的秀丽之景。时间总在飞逝,我们将永远遇见未知的将来。面对未知之境,我们应接受、面对、迎接,用坚韧的本心在未知中得到发展,获生命之勃发。

未知,是世界和时间留给人类的浪漫。在未知之境中,我们要把握机会,保有本心,以更好的姿态去往下一个未知。

本文的最大亮点在于思考深邃、例证丰富。作者不仅从宏观的科技、社会发展角度阐述,还从个人体验和发展的微观视角深入探讨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文中引用了麦哲伦、莱特兄弟等历史事例,以及姚鼐、朱自清等文学家的经历,例证丰富,论证充分。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满分范本

坦诚交流,双向奔赴

山西一考生

时隔两年,犹记得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的感受:孔子的和蔼亲切,子路的鲁莽直率,曾晳的淡泊洒脱,冉有、公西华的谨慎谦逊……虽远隔千年,却如在眼前。这让我顿悟:只有坦诚交流,才能迎来心与心的相遇。

曾几何时,“委曲求全”成了避免冲突的不二法门。“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我们除了要小心谨慎,更不能轻易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于是乎,隐忍成了我们的标签,退让成了我们的性格。我们宁愿追求表面的平和,也不要解决真实的冲突。缺失了坦诚交流,相处之道成了讳莫如深的玄学。

科技发展到今天,“老死不相往来”的地理界限早已被打破,交流与沟通成了人活于世的基本技能。含蓄委婉用在艺术创作上也许是金科玉律,但是放在人际交往中就成了“自设门槛”,在将他人拒于千里之外的同时,也可能让自己深陷“自闭深渊”。只有勇于交流,打开心扉,才有可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实现真正的交流。

当然,人之相处,避免不了矛盾。利益的纠纷,信仰的不同……放眼望去,人类社会时时处处都充满了矛盾,甚至可以说,世界是在不断的冲突与矛盾中一步步走到今天,也必将在不断的冲突与矛盾中继续走向未来。因此,如果认清了冲突的本质,我们就没有必要对冲突避而远之,更没有必要为了避免冲突而选择三缄其口。冲突不会因为我们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就自动消解。

其实,坦诚交流才是化解矛盾最有力的武器。世上的绝大多数冲突都是因为误解,冲突的激化更可能是因为误判,一发而不可收的惨剧往往最终都需要回到谈判桌上解决。与其坐等惨剧发生,不如在冲突稍露苗头时就通过坦诚交流将其扼杀。

交流之所以奏效,就在于“坦诚”二字,如若双方各怀鬼胎,必然是将裂痕撕扯成裂缝,直至矛盾不可调和。坦诚并不是要我们不守底线,丧失原则,更不是让我们胸无城府,和盘托出。真正的坦诚需要在坚守底线的同时学会换位思考,在守护自己利益的同时考虑对方的诉求,在精诚合作的同时达到互利共赢。

古人云:“人之相与也,譬如舟车然,相济达也。”人生天地间,仅凭一己之力,往往事倍功半,只有坦诚交流,我们才可能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才会实现人生的双向奔赴。

北京卷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50分)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满分范本

历久弥新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 朱誉

历史的洪流滚滚而去,时代的发展变幻莫测。然而,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总有一些事物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洗礼,保持生机与活力,历久弥新。

何为历久弥新?在我看来,它意味着某物或某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沧桑,不仅未曾衰败,反而愈发显得璀璨夺目,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历久弥新,源于事物自身深厚的价值。那些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超越时代的价值。如《红楼梦》这部传世之作,之所以被无数人阅读、研究,甚至形成了专门的红学流派,绝不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是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曹雪芹以精湛的写作技巧,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探讨了真假善恶的深刻哲理,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永恒的文学和思想价值。相比之下,那些缺乏深度与内涵的浅薄之作,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鲜有人提及。

历久弥新,也需外界的助力。传统服饰马面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曾是明清时期女子着装的代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马面裙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短视频、电商平台等现代传播媒介的推广,马面裙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同时,年轻一代的自信与热爱也为马面裙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马面裙的全网爆火,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巧妙结合,是内因与外力的共同作用。自身价值让事物得以“历久”,而外界助力则让事物得以“弥新”。

因此,无论是文化经典还是杰出思想,要想历久弥新,都需要自身价值与外界助力的完美结合。只有具备深厚的内在价值,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外界的助力则能够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揆诸当下,我们青年一代应当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信息化的时代洪流中,我们要善于辨别真伪,挑选出真正有深厚价值的思想和文化,为其注入新时代的力量与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永葆生机与活力。

打开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 贾灏若

雨后,树林间一阵清脆的声音传入耳中。我从没听过这样的声音。

“梦南,你怎么停下了?”朋友见我停下脚步有些讶异,听到那声音后又恍然大悟地说,“这是珠颈斑鸠的叫声。”我点点头,目光开始寻找那声音的主人。朋友轻摇我的手臂,提醒道:“报告会快开始了,再不快点儿我们就要迟到了!”当我们气喘吁吁地赶到一楼门厅时,自动门感应到我们的到来,缓缓打开。我不禁想起了过去,那时,学校的门还是沉重的铁门,需要人们亲手打开。

而对我来说,那扇通往学校的铁门尤其难以打开。我记忆里的小学大门逐渐与眼前大楼的大门重叠在一起。

上完学前班,同学们都穿着我梦寐以求的白色校服,兴高采烈地走进了小学校园。而我作为聋哑人,却面临着无法入学的困境,但我内心有一个理想,我要用知识打开命运的枷锁,攻克生命健康的难题。

“没有学校会接收的,还是把孩子送特殊学校吧,将来也能学一门手艺。”校长劝说父母。离开时,校园的铁门在我身后合拢,仿佛从未打开过。后来,几经周折,我终于以旁听生的身份进入小学。美术课上,老师让我们打开红颜料盒。我听不到他们的话,只是学着其他人的样子,伸手去抓红颜料盒,却怎么都打不开。瞬间,难以言表的尴尬涌上我的心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