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埋着多少伏笔(一)

(2020-07-10 10:26:49)
标签:

杂谈

娱乐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埋着多少伏笔(一)

卓语红楼

06-26 07:00

关注

原创作者:卓语

黛玉初进贾府,是整部作品中最细腻、最生动、最全面、最宏大的一场大戏。除了薛宝钗,本书的核心人物都涉及到了。

借着黛玉的眼睛,读者才看到他们多样的面貌。也就是说,读者看到的贾府,是黛玉视角下的贾府。这不仅确立了第一女主,而且赋予了她上帝之眼。

宝玉是来尘世历劫的,黛玉又何尝不是?贾府就是专为她历劫而准备。

相信读者对这段很熟悉,但可能还有很多细节你没注意到:

01

贾府

黛玉从下船到进入正厅,一路走来,见识了贾府的形形色色,其中“敕造宁国府”最亮眼。

敕造,就是奉旨建设,国家出钱。宁荣两府都是国有划拨土地啊,连建设费都是国家拿的。

后来黛玉进贾赦院里,观察其建筑时,脂砚斋批注说【为大观园伏脉。试思荣府园今在西,后之大观园偏写在东,何不畏难之若此?】

我们知道,大观园是由宁荣两府空闲土地拼凑而来。脂砚斋指出,荣府正堂跟大观园空间距离甚远,意思是贾府占地之大,超出想象。

按贾蓉的表述,大观园面积大约三百亩。那要再算上宁荣两府,啥概念啊?怎么说也有上千亩吧!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竟然占着这么多国有土地。

而这仅仅是京城府邸,老家南京的府邸,还占着一条街呢!

贾府祖上军功出身,掌握天下兵权,是皇帝极为倚重尊重的权臣,才能有如此待遇。那个时候的赫赫扬扬,当真了得啊!

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石狮子、兽头大门,派头跟官府衙门一样,这才能体现敕造的样子。门前列坐那么多人,也是为烘托府邸的威势尊严。

然鹅,这些人都是要领工资的!一个大门,就要白养这么多人,还要着“华冠丽服”(影视剧中都演成了杂役),这虚架子虚排场跟皇帝也差不多少。可是钱呢,皇家有国库,贾家有吗?

总有读者指责宝玉不思功名,可事实上,多少功名也撑不起这样的家族。

清朝的八旗弟子靠的都是继承,都是祖业。爵位伴有大量的田产土地,这才是家族赖以生存的根本。

所谓封建制,就是层层分封的制度,是以占有土地和农奴为核心的。而做官朝不保夕,那是提着脑袋做廉价劳动力而已。

以贾府为例,贾政是唯一在朝为官,但他最穷,官员的工资少的可怜,养不了几个人。他个人啥资产都没有,全靠老妈偏袒他,让他住在荣府,让他打理家产。

如果你爹是李嘉诚,你是打理家产重要,还是考公务员重要?仕途并不值钱(除非你有本事封爵),祖业才值钱。会生存的,自然会让祖业增值,不会生存的,门前坐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前面写了那么多门前排场,正门不开就顺理成章了——贾府要摆足敕造架子,把这道门当皇家权威,只有皇家事宜,才启用正门。

很多人说,因为黛玉是孤女投奔,走不了正门,薛家进府是走正门。这就太可笑了,没有历史常识不要胡说。

这门,压根不是给人用的,否则门前就会有杂役门岗。而现在是华冠丽服,只给人看的!

02

贾母

黛玉眼中的贾母是【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没写服装,没写容貌,没有任何富贵华丽的东西,只有鬓发如银。

这个词,剥去了地位、阶级、权贵等一切外在附属,只有纯粹的亲情视角,才有这样的悲悯和心酸。

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

脂砚斋在这里反复批注:

【戚夹: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理。蒙侧:此一段文字是天性中流出,我读时不觉泪盈双袖。甲侧:几千斤力量写此一笔。】

脂砚斋恨不得冲进书里去,抱着贾母哭一场。这足以说明贾母黛玉之情。

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

黛玉和贾母未正式相见,两人先哭成一团,已注定先天悲剧。

抱着痛哭,历来出现在恩义浓重的故事里。所谓生死相依,就是这个样子。

这个动作,注定两人的命运是紧密联系的。如果把贾府当做战场,这对可怜的孤儿老母,才是一个战壕的。

可笑仍有读者说:贾母对黛玉也没那么好吧,她为了贾家利益一定会放弃黛玉。

曹雪芹用“情"字写尽了人性,其实在我看来,他的确是个情种,感情至深。在每个细节处,每个人的感情真相,他都写出来了。

可惜,这世上总有很多人压根不知感情为何物,只知道嫁豪门、考功名。红楼梦的争论,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蒙侧:不禁我也跟他哭起。】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所疼者独有你母,这话里就有背景了。按说那个时代男尊女卑,没有不稀罕儿子的,可贾母似乎真不怎么稀罕儿子。她自己承认,只疼贾敏。

不稀罕儿子,一定是有绝对的保障,后顾无忧。贾母是极度自信的。

能深爱女儿,才会为女儿做长远计。金尊玉贵的贾敏,处于贾家鼎盛时期,最能代表贾家的生存路线,而她的择偶对象无关权贵,却跟书香门第有关。

这就反映了贾母的眼界,无形中也对比了王夫人的眼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