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中的23副对联及赏析2

(2017-11-21 14:50:36)

红楼梦中的23副对联及赏析2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曹雪芹撰 拟贾宝玉题沁芳亭联

[注释]
①三篙:指水的深度。
②一脉:指溪流之形状。

[鉴赏]
我国的园林建筑,素来讲究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在园林内那些亭台楼阁题额题联,还有着点景怡情之妙。

故《红楼梦》写到大观园竣工后,特别强调指出:“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红楼梦》中的风景联,大都集中在第17-18回之内。在拟制这副对联之前,《红楼梦》第17-18回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

从曲径通幽入石洞,“只见佳木葱茏,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地沿,石桥三港,兽而衔吐。桥上有亭。”

沁芳亭对联就概括了这一奇景的主要部分。

上联写的是波光澄碧,似是借来了岸柳的翠绿;下联道的是水质芬芳,好象这一脉之水,分得了隔岸的花儿香气。

这副对联是写“水”的,但妙在不着一个“水”字,全是借“绕堤”“隔岸”去反衬出溪水;借“三篙”“一脉”反衬出“水深”“溪形”,把水色、水质、四周环境氛围糅合在一起来写,构成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极富诗意的画面,怪不得赏景的众文人称赞不已。读者读到此处,亦可领略“沁芳亭”上的诗情画意。

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曹雪芹撰 荣禧堂联 

【注释】
①珠玑:珍珠。古代贵族妇女衣服常用珍珠作花纹。此处借喻诗文精采。唐杜牧《新转南曹出守吴兴》:“一杯宽幕席,五字弄珠玑。”
②昭日月:昭,显著。昭日月即与日月齐辉。
③黼黻:黼,黑白相次,作斧形,刃白身黑;黻,黑青相次,作亚形。黼黻为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亦喻文采。
④荣禧堂:康熙富于文采,亦爱舞文弄墨,近臣宿儒多蒙“宸赐”御书匾额楹联,据有关史料记载,曹家曾得康熙手书堂额有二,一曰敬慎,二曰萱瑞。《红楼梦》第三回中写成“荣禧堂”,即以此事实为背景。且看黛玉所见“荣禧堂”三字时的前前后后记叙,就道出了这种背景:“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盒。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曹雪芹对“荣禧堂”及其联的介绍,就再现了曹家当时的历史背景。 

【鉴赏】
这是一副中堂对联,即平常所说的堂联。堂联多起装饰作用,故也称“装饰联”,多是用来布置、美化客厅、书房、卧室、案头等室内环境的联作。在形式上,堂联起着装点屋舍、美化环境的作用;在内容上,则体现主人的不同风格、素养、情怀、志趣和爱好,这副“荣禧堂”中堂对联,上联称座中所佩的珠玉,发出的光彩可与日月同辉;下联言堂中人所穿的官服,其色彩如云烟似彩霞,可见贾府的豪华显贵确实到了顶点。这副对联就是对这个“钟鸣鼎食”之家最为生动形象的描绘,这是紧扣着《红搂梦》对荣府的显赫荣耀的社会地位所设置的艺术妙笔。全联对仗工整,立意优雅,文辞佳丽,形象地刻画了达官贵人所追求的情趣和世界观,是为《红楼梦》创作主旨服务的佳品。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曹雪芹撰 探春房内联 

【注释】
(1)烟霞:代指山水、山林。 
(2)骨格:这里解作性情、志趣、格调。 
(3)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意为天性风流闲散似烟霞一样,山野人的生活常以泉石为伴。该语出有所本。据《新唐书·田游岩传》云:田游岩“入箕山居许由洞旁,自号‘由东邻’,频召不出”。高宗亲至其门,“谓曰:‘先生比佳否?’答曰:‘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联语是对古代隐士浪迹山林悠闲情趣的写照,有可能本于田游岩事。 
(4)探春房内对联:书中称颜鲁公墨迹,颜鲁公即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该联目前未见于颜氏墨迹,故姑且为曹雪芹拟作。但是,对于唐代有没有对联一事,许多红学专家持否定的态度。有的专家认为:“《红楼梦》里提到探春屋里挂着颜真卿所书‘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一联,于是红学家就来考证,说颜的时代(709-789)还没有悬挂对联这种风习,可见颜书‘真迹’之实为赝鼎等等。”红学家们所考证用以否定唐代无对联的主要证据是什么呢?他们的主要根据是:“据宋·张唐英撰《蜀梼杌》所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归宋前之岁余日,题桃符版于寝门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为后世楹联之始。直至明代后期,文人士大夫书写对联之风始盛,而尤以清代为最。”“楹联盛于明清,北宋时极罕见。”但宋人的考证早已过时,因而不足为据。许多楹联家在对楹联的起源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后认为:对联句式、句法的存在决非始于殷周;首联的出现决非始于后蜀;对联之兴起和运用决非始于宋元。现略选几条唐代对联为证:如唐太宗题书藏晋祠联语是:“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又如:福建《福宁府志》(乾隆版)载,唐朝进士林嵩,曾在福鼎的滨海渔村——礼岙结草堂苦读经书。《福鼎县志》(嘉庆版)载:林嵩未第时,在草堂悬联抒志咏怀,联曰:“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颠。”福建《霞浦县志》载云,唐·陈蓬,号白水仙,家于后崎,曾题所居两联,云:“‘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屋。’‘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联语表达了一介寒儒的清苦自甘之意。福鼎、霞浦,僻处海隅,文化比较落后,乃有悬联于堂的风习,足见唐时对联运用之广。石中才、石中元在《日本友人与中国楹联》一文中也说,中国楹联于唐代就传入了日本,“随着鉴真高僧的东渡,以后日本的不少寺庙贴有楹联。”可见否定唐时有悬联风习是不对的。 

【鉴赏】
这副对联挂在贾探春闺房之中,且悬于米襄阳《烟雨图》的左右,也可算作装饰性的题画联,它起着点缀探春的闺阁生活和反映探春自命高雅、阔朗的思想志趣的作用,不愧为上乘佳作。上下联的意思是:闲静自得的风骨格调,好似烟云舒卷自如;生活在山水之间,有田野之趣。探春,好一派士大夫的清高之态。这副对联不仅适应探春闺阁环境的需要,反映着探春所具有士大夫的所谓“风雅清高”,还起着照应前文的作用。《红楼梦》第37回有探春言及宝玉曾以“真卿墨迹见赐”,并有“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枝”之语。宝玉亦称其“高雅”,探春则自称“蕉下客”……这副对联的旨趣和联意乃至文字,都与前文紧密相切。这就彻底摆脱了应景联作的平庸乏味之弊,给人们以联想的回味,颇能耐人咀嚼,可见作者文心之细密,匠心之独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