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两样侦探,一样精彩》
日前翻出老电影《阳光下的罪恶》欣赏一遍。说到欣赏两字,因为这是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的,或许很有怀旧的气息在里面,但是我觉得这个配音堪称经典。
日前翻出老电影《阳光下的罪恶》欣赏一遍。说到欣赏两字,因为这是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的,或许很有怀旧的气息在里面,但是我觉得这个配音堪称经典。
小时候看过《尼罗河上的惨案》,没想到《阳光下的罪恶》走的路线和《尼罗河》一样,都是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对谋杀案进行侦破。波罗的侦探风格是先与广大涉案人员谈话,然后逻辑推断,当然也有勘察地形之类的,接着来融会贯通一些以前的故事,最后把大家招集到一起,来个长篇演讲,把凶手当众揭露。如此破案到极致的,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在大雪封路的状况下,逐一与12名旅客谈话后,即能判断出谋杀的过程。当然《阳光下的罪恶》故事简单,并且与《尼罗河》的案情有很多一样的地方,如假扮吵嘴的夫妻,图财害命等等,只是故事弱于《尼罗河》,波罗少了一位勇敢的朋友,案情中也少了贪婪的目击证人,案发现场更少了迷人的北非风光。但是波罗这位侦探的大智若愚仍然被表现的丝丝入扣,加之经典的配音,我到也看得入迷。
看完之后,我又想起前几周看的《CSI:NY》,这部美剧塑造了纽约警察局的一群侦探,我认为这群侦探的精彩不次于大侦探波罗,所以已经追着看了好久。科技发展到现在,纽约警察们已经不再凭空想推测来破案了,根据在案发现场的细节证据,根据还原案发时的经过,利用弹道学、DNA、指纹库、音频、泥土和花粉的分析纽约警察们破了一个又一个的案件。纽约警察局一整套现化的科学仪器看得我叹为观止。尤其精彩的是,这部美剧紧扣实事,例如上一季中最后一集的抓捕纳粹战犯,正扣合了去年美国引渡89岁纳粹战犯去德国受审的事件。而食品安全、电子垃圾、金融衍生品、美国医疗改革等热门话题也在剧中有所体现。
先大胆假设,再小心求证的大侦探波罗自然与先收集证据仔细分析再抓捕罪犯的纽约警察办案流程上有所不同,但是描写他们的电影事事同样精彩。个人认为波罗先生慢悠悠的探案过程适合悠闲的上世纪欧洲,而科学理性的纽约警察则要面对世界第一大都市的凶残罪犯。看《阳光下的罪恶》训练我的逻辑水平,而《CSI:NY》更像是一场生动的科普教育片。
除了这两类截然相反的侦探片,有机会我再回顾一下日本名侦探,《古佃任三郎》(贺年特别篇SMAP杀人事件真是精彩啊)。唉,现在看碟片的时间怎么越来越少呢?
前一篇:三八节,黄教授解释为何要殴打妻子
后一篇:新鲜美剧:血战太平洋看完第一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