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家鑫事件” 亟需心理学扫盲
(2010-12-15 16:11:15)
标签:
杂谈 |
“药家鑫事件”
亟需心理学扫盲
本报特约评论员雷泓霈
12月6日媒体报道,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在朋友眼中是个柔顺却又倔强的年轻人。10月20日,因驾车撞到一名女服务员,因嫌“农村人麻烦”,其用平时弹钢琴的手连捅被撞者8刀。“大学里,同学对他的印象多是,普通、羞涩”。
将上面的文字传给了心理咨询师朋友,她说:“性格偏得太厉害了”。心理学认为,心理性软暴力通常是被压抑情绪的极端释放,比如药家鑫“常常会在背后骂父亲”,父亲小时候对他太过严格,打他,还曾把他关在地下室。药家鑫最无法接受的是父亲的讽刺:“你那么丑,没有人会喜欢你”。父母无意间为他“造”了很多负面情绪,而且没有及时疏导和释放。重压下,他“想把家里的钱都花光”、“恨死了自己的父母”。他通过买轿车,“多花钱”,发泄这种不满,以至于通过“杀人”发泄达到了临界点的极端愤怒,“农村人麻烦”只不过是个“杀人幌子”而已。这才是形成“一张面孔,双重人格”的真正原因。
其实,这也是中国家长的通常做法,是“心理学文盲”,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而孩子受到的委屈、愤怒等负面能量,很少得到正面回应和积极认同。某心理学家曾感慨说,很多教育极端事件绝对不是一种单纯的道德丑恶,而是负面情绪的极端发泄,比如前几年清华大学的“刘海洋伤熊事件”等,可我们仍将它们上升到道德层面,严厉挞伐,而孩子的“心理打击”、“心理挫折”、“心理残疾”,却从未得到足够的呵护、重视和及时疗伤。更未让心理发展意识、情绪尊重意识成为常态教育理念。
“药家鑫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随着学习竞争、生存压力的增大,孩子正在成为心理疾病多发群体。教育对孩子的关注和关心,不能仍停留在“物质供给”阶段,应多一些心灵环保意识,提供更多的健康、快乐的心理能量,为心理烦恼提供宽敞“出口”,不要用成人意志动辄打压孩子的不良情绪;孩子自己也要学一些心理学常识,增强心理调整意识,进行及时的心理调试和自我减压。
亟需心理学扫盲
本报特约评论员雷泓霈
12月6日媒体报道,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在朋友眼中是个柔顺却又倔强的年轻人。10月20日,因驾车撞到一名女服务员,因嫌“农村人麻烦”,其用平时弹钢琴的手连捅被撞者8刀。“大学里,同学对他的印象多是,普通、羞涩”。
将上面的文字传给了心理咨询师朋友,她说:“性格偏得太厉害了”。心理学认为,心理性软暴力通常是被压抑情绪的极端释放,比如药家鑫“常常会在背后骂父亲”,父亲小时候对他太过严格,打他,还曾把他关在地下室。药家鑫最无法接受的是父亲的讽刺:“你那么丑,没有人会喜欢你”。父母无意间为他“造”了很多负面情绪,而且没有及时疏导和释放。重压下,他“想把家里的钱都花光”、“恨死了自己的父母”。他通过买轿车,“多花钱”,发泄这种不满,以至于通过“杀人”发泄达到了临界点的极端愤怒,“农村人麻烦”只不过是个“杀人幌子”而已。这才是形成“一张面孔,双重人格”的真正原因。
其实,这也是中国家长的通常做法,是“心理学文盲”,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而孩子受到的委屈、愤怒等负面能量,很少得到正面回应和积极认同。某心理学家曾感慨说,很多教育极端事件绝对不是一种单纯的道德丑恶,而是负面情绪的极端发泄,比如前几年清华大学的“刘海洋伤熊事件”等,可我们仍将它们上升到道德层面,严厉挞伐,而孩子的“心理打击”、“心理挫折”、“心理残疾”,却从未得到足够的呵护、重视和及时疗伤。更未让心理发展意识、情绪尊重意识成为常态教育理念。
“药家鑫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随着学习竞争、生存压力的增大,孩子正在成为心理疾病多发群体。教育对孩子的关注和关心,不能仍停留在“物质供给”阶段,应多一些心灵环保意识,提供更多的健康、快乐的心理能量,为心理烦恼提供宽敞“出口”,不要用成人意志动辄打压孩子的不良情绪;孩子自己也要学一些心理学常识,增强心理调整意识,进行及时的心理调试和自我减压。
前一篇:应给央企退出房市挂块“倒时钟”
后一篇:矿老板自曝遭镇政府“暗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