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毕业生心理指导系列二“准大学生”疑患自闭症

(2008-07-23 19:46:31)
标签:

就业

准大学生

法制周报

自闭症

王亮

西北

杂谈

毕业生心理指导系列二“准大学生”疑患自闭症

http://www.efaw.cn8 08-07-22 07:53:40 来源:湖南电视台-etv《法制周报》

    来源:湖南电视台-etv《法制周报》

    《法制周报》见习记者罗帅

    拿到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没有让李刚(化名)吃上定心丸,由于担心自己在强手如云的大学跟不上节奏,他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很少与人交流也不外出活动。而王亮(化名)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因为害怕离家太远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甚至要求父母前去陪读……

    这些让人称羡的准大学生们,其实也有自己的烦恼。近日,记者就带着李刚和王亮的困惑向心理专家求教。在专家的解答和干预中,准大学生们渐渐解开了心结……

    个案一

    关在房间的保送生

    李刚有着令很多高考考生羡慕的身份——保送生。他因为获得了省级奥赛一等奖而被保送进入北京一所知名大学。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李刚原本应该过得很轻松,可他还是每天看书到凌晨。即便现在放假了,他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除了吃饭、喝水,他的房间门很少打开,一整天只跟家人说上十几句话。焦急的李妈妈只好拨通了《法制周报》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我真担心孩子会得自闭症,我们怎么劝他都没有用。”李妈妈几乎带着哭腔对记者说。“每次吃饭他总是只吃几口就说不想吃了,然后又回到房间看书。同学打电话约他出去玩,他也总是说自己要学习不想去,高考结束一个多月了,他还没出过门。”在李妈妈眼里,李刚从小读书就没让家里操过心,高中毕业被保送上大学更是让家里人都觉得很有面子。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原本计划高考一结束,全家人就外出旅游一趟,算是犒劳李刚,没想到被他拒绝了。

    “他说北京名牌大学汇集的都是各地的尖子生,他要是不好好看书,去了肯定跟不上大家学习的节奏。他还担心自己搞竞赛久了,语文和英语落下了不少,现在每天都拿着一本厚厚的英语单词,很早就起来背,厚厚的一本英文小说不到两天就能看完。”李妈妈很无奈地说。

    “孩子在读高三之前还是很活泼的,爱打篮球。(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但现在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感觉他的背都弯了,身体怎么能吃得消呢?我们想跟他说会儿话都很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帮他摆脱现在的状况!”李妈妈希望《法制周报》的心理专家能够帮助自己的孩子恢复往日的活力。

    专家点评

    过分追求完美

    带着李刚妈妈的期望,记者联系上了中南大学自杀预防研究所副所长徐慧兰教授。得知李刚的情况之后,徐教授对他的症状作出了初步分析:李同学对自己持过高的要求,是导致他异常行为的直接原因,而苛求自己是自我意识发展尚未成熟的表现。

    李刚的意识里期望自己完美无缺,不能容忍因为参加竞赛而没时间复习语文、英语的“缺陷”,认为那就是不完美的,对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过分看重,就总对自己不满意,只接受自己理想中的“完美”自我。

    不愿接受现实中的自我,其结果往往是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自信心,使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成熟更加困难。徐教授分析,“追求完美之心”乃是人类健康向上的本能,但过分追求完美则易引起自我适应障碍。

    个案二

    长不大的19岁男生

    接到王亮(化名)的求助电话让记者有些惊讶,一个19岁的男生对独立生活不是期待而是恐惧。

    王亮无奈地告诉记者,他也不想让人觉得他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但对于即将来临的大学生活他内心的恐慌多于喜悦。

    “我十几年来一直生活在长沙,填志愿时我也特意选择了几所湖南的学校,只在最后选填了一所西北的高校。”在王亮的计划里,虽然那所位于西北的大学有着不错的教学质量,但他不想离家太远,以他的分数应该会被前面几所大学录取。

    结果录取他的恰恰是那所西北高校,“不错,我是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了,但这不是我期望的。”从知道自己被录取的那天起到现在已经十几天了,王亮说他一直都高兴不起来。

    “从小我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到现在我连家务都没做过。要离家那么远,跟很多陌生的人一起生活,我真的怕自己适应不了。”王亮的担心还远不止集体生活。“听人说,西北气候干燥,还经常缺水,我这个南方人怎么能适应得了?还有,那边吃的都是牛羊肉,没有辣椒我能习惯吗?”王亮说自己最近一段时间,脑子里充斥的就是这些疑问。

    他说,一直以来,他回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所有的一切父母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现在我孤身去了那么远的地方,出了什么问题谁来帮我?自己要处理那么多生活上的小事,我还有时间学习吗?我不想去上学了,想明年再考一次,重新选择一所南方的学校,可是家里不同意。”事实上,因为学校远而放弃读书的机会显然不明智,王亮的父母当然不会同意,王亮说,他正考虑让父母中的一方辞职,去那边陪他念书。

    专家点评

    适应新生活的烦恼

    徐教授坦言,王亮同学所面临的心理困惑,是准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准大学生们,有对大学新生活的渴望与期待,但也有不少人存在对新环境的恐惧和独立应对生活的困惑。

    现代家庭相对舒适的经济条件,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父母的过分关爱,使许多学生欠缺独立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认为一旦离开父母,便失去了依靠,因此害怕难以适应新生活,不敢也不愿独立面对。(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这个现状的造成,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而且更对父母们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质疑,子女们不肯“断奶”的心理恰好是父母过度“呵护”的结果。

    专家建议

    放松身心面对未来

    那么,盲目学习的李刚和过度担忧的王亮该如何摆脱自己的心理困扰呢?徐教授向李妈妈和王亮提出了她的建议。

    对于李刚,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人不能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应该接纳自己,并肯定自己的价值,不自以为是也不妄自菲薄,逐渐树立成熟的自我意识。

    其次,要确立合理的评价参照体系和立足点。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应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标准为参照,不要给自己定下非争第一不可的目标。

    第三,家人鼓励他多跟家人沟通,参与一些户外活动,如运动、旅游。如果李刚不愿接受,也可以请心理咨询师为他进行一个专门的心理治疗,让他放松心情迎接自己的大学生活。

    而王亮要做的,首先是要学会自强自立,日常生活也要开始自我管理。人不可能永远依赖于父母和他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复杂的人际关系都需要每一个人独立面对。必要时,王亮的父母也应该配合孩子的生活自立训练,放手让孩子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并作出相应的指导。这样适应一段时间,王亮的个人生活能力就可以逐步提高。

    王亮还可以积极投入到各项社会活动中去,从中提高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能力,提升适应社会的信心。

    关键词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的全部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

    适应:是一个人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使其个人需要能够在环境中得到满足的过程,适应也是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

    田田寄语

    安然走过“必经之路”

    在徐慧兰教授的口中,准大学生这个群体,存在着普遍的心理问题。这个群体富于理想、抱负高、成就欲望强,然而他们很少接触社会,还不能很好地把理想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苦恼和冲突。(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如果“理想我”与“现实我”迟迟不能趋近、统一,则会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

    李刚要求完美的心理导致了“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分裂,致使他走向了一个极端;而王亮的困惑则来自于长期依靠父母生活而养成的惰性,他不愿意面对远离父母外地求学的现实,而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封闭在了个人的世界里。

    从一个青涩的少年成长为拥有完善心智的青年,对于这些准大学生来说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这段必经之路上,田田希望他们尽量少走弯路,安然过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