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faw.cn/Files/TodayPicFiles/111/2007092808194613258.jpg
抗美援朝老兵在读本报的系列报道
http://www.efaw.cn/Files/TodayPicFiles/111/200709280820242797.jpg
塔园烈士墓园的守墓人曾忆生在向曾仁资的后人介绍当时的情况
http://www.efaw.cn/wq/file/200792882143.jpg
曾仁资当兵时印有“中原”字样的肩章
http://www.efaw.cn/Files/TodayPicFiles/111/200709280822263525.jpg
曾仁资近照
如果当地政府允许的话,我们还想将二哥的遗骨迁回,让烈士的英魂早日回到故乡。
——曾仁资的亲属
来源:《法制周报》——e法网
⊙本报记者李俊杰发自广东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时,部队首长及多位战友建议农村贫苦家庭出身的曾仁资找一个对象,他却一笑置之,说:“等到全中国都解放了,我再讨老婆。”直到1952年7月5日牺牲,37岁的曾仁资依然单身。
9月17日。广东省连平县大湖镇盘石村。
张阿六轻轻拭去摆在电视机旁的一个玻璃相框上的灰尘,喃喃自语说,“你可以安息了,仁资找到了!”。照片里,是张的丈夫曾慈资。张阿六管曾仁资叫“哥哥”。
泪水忍不住从眼角滑落。
55年来,他们一直在等待着这天的到来。“慈资生前不止一次地提到二哥曾仁资,去世时带着遗憾,他叮嘱说一定要设法找到曾仁资的下落”。
物是人非。数十年后的今天,张阿六已85岁高龄。曾氏兄弟当兵离开那年,她正怀身孕。这些回忆也换成了悲伤的泪水。
所幸的是,《法制周报》发起的全国媒体烈士寻亲团,终于帮他们了却了这桩心愿。
叫“大哥”的钢铁勇士曾家四兄弟,曾仁资排行老二。
大哥曾娘资被国民党抓壮丁抓走以后,生死未卜。为防止四弟曾旋资落入国民党手中,曾旋资被忍痛过继给他人。
就这样,四兄弟只剩下曾仁资和三弟曾慈资。1947年6月27日,曾仁资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游击队。接着,弟弟曾慈资也参加了解放战争。曾仁资先是加入名震东江的“钢铁连”,之后整编到粤赣湘边支队。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抗美援朝部队。
4岁那年,张阿六从和平县青州镇被抱养到曾家当童养媳。19岁时,张嫁入曾家。“当时他们一起生活,两兄弟相依为命”,对哥哥曾仁资的身影,张阿六并不陌生。
在张阿六的印象中,曾仁资高大魁梧,身高1.7米多,说话直截了当。每次有好吃的,他都会让给弟弟曾慈资和弟媳。张阿六最后见到曾仁资是她怀孕那年,期间,因为丈夫曾慈资有事脱不开身,二哥曾回来看过她一次,以后一直没再见面。
由于书读得不多,曾仁资很少写信回家。在当地,有关曾慈资和曾仁资英勇杀敌的消息流传甚广。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曾慈资有家室,便安排他转业回乡,而曾仁资则留在部队,后来到朝鲜参战。
现年78岁的老游击队员、与曾仁资曾是战友的曾汉华老伯讲起当年战场上的往事,依旧精神矍铄。
缺了牙齿的曾老伯歪着头告诉记者,“我讲的都是真话,你们年轻人可不要忘记了历史”。
曾仁资是部队的机枪副射手,作战勇猛。在战斗中,不少机枪、手雷都是他从敌人手里夺过来的。曾汉华称,在龙川龙母战斗中,他亲眼看见曾仁资被敌人打伤手臂,鲜血直流,但他仍咬牙坚持战斗,直至毙敌数人后昏倒在阵地上,才被战友救下。
曾仁资参军后不久的1947年10月,同村的曾木兰也跟着入伍了,时年16岁。
在部队,曾仁资担任副班长。战场上,曾仁资十分勇敢,每次战斗都踊跃参加,冲锋在前,敢打敢冲。1949年,曾仁资光荣入党。
在缺医少药的那个年代,曾仁资平常自学的刮痧技术派上了用场。当时班上的12个人患有感冒,都被他治好了。除此之外,他还会试着搞一些草药,弄些土方子给战友免费治病。曾木兰说,有次他发高烧也是曾仁资治好的。
在部队里,曾仁资是大龄未婚青年,游击队员都管他叫“大哥”。但30岁的他却从未谈过一次恋爱。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贫苦家庭出身的曾仁资已是34岁了,当时,有部队首长和多位战友建议他找一个对象,曾仁资却一笑置之,说:“等到全中国都解放了,我再讨老婆。”直至1952年7月5日牺牲,37岁的曾仁资依然单身一人。
朝鲜战争爆发后,曾汉华、曾木兰两人带新兵分别进驻云浮、海南岛,而曾仁资则带一批新兵从广州市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从此战友分别,失去联系。
遗物仅留下一枚肩章
意外收到的一个包裹,让曾慈资全家悲伤不已。
“哥哥生前对我很好,突然听到这样的消息,总觉得不是现实一样。”至今想起来,弟媳张阿六仍免不了偷偷流泪。
1952年8月,家人收到“中原部队”寄回来的一个包裹,里面有曾仁资生前使用过的钢笔1支、印有“中原”两字肩章2枚、纪念章3枚,包裹里还附有一张纸条,告知曾仁资已经牺牲的消息。
听闻噩耗,曾慈资几天没能吃下饭。由于当时寄来的信件只有“中原部队”字样,除此之外,没有更准确详细的信息。一时,曾仁资的亲人无法获知部队具体地址和烈士安葬何地的信息。
曾仁资住过的土坯房里,外墙体的粉饰已开始脱落。里面只有一张床,一个桌子。
近几年的三次搬家,由于疏忽,曾仁资生前遗物不小心都给弄丢了,只剩下一枚肩章。上面写着“中原”二字,旁边是个印着“八一”图案的红五星。在这个肩章上,依稀可以辨清,背面用蓝墨水歪歪斜斜地写着“曾仁资”的名字。为这事,张阿六没少跟儿子闹过。
颇感欣慰的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当地政府在绣缎镇(原属大湖镇管辖)塔岭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上面刻有曾仁资的名字。几年前,绣缎镇新建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陵园。每年的清明节或重阳节,家人都会前往拜祭凭吊。
盼英魂归乡
据登载在湖北省赤壁市羊楼洞村茶山革命烈士陵园墓碑上信息显示,曾仁资,男,连平县人。但在当地民政部门查找的资料及档案中却“查无此人”。
在当地武装部,也只发现该县大湖镇“曾仁”一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且名字资料不全。后对照曾氏族谱,才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今年8月1日建军节,广东省委、省政府还专门派人为曾家挂上了“光荣之家”的牌匾。另外,家属还拿到了相关部门给他们的100元慰问金。
塔岭烈士墓园的守墓者曾忆生告诉记者,他在这里生活已经有5年多了,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前来凭吊的人特别多,平常也有。虽然每个月拿的工资只有几百元,但老曾却乐此不疲。
曾忆生说,目前,墓园的165位烈士墓中,只有近10位有骨灰,其余的都是按当地风俗,在墓里面放置了一块银牌。听说曾仁资烈士的遗骨找到了,他不由得长舒一口气,“他终于可以回家了”。
“如果当地政府允许的话,我们还想将二哥的遗骨迁回,让烈士的英魂早日回到故乡。”曾仁资的亲属说。
11位抗美援朝老兵
为烈士祈福
⊙本报记者文峰文/图
日前,本报“寻找英魂的故乡”系列报道引起了全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经过本报记者的努力搜寻,羊楼洞28名湘籍烈士中有17位烈士的亲人已找到,那么剩下的11位烈士的亲人在哪?听说湖南长沙县荣军医院还住着11位抗美援朝老兵,本报记者立即赶赴医院采访。
在荣军医院,记者向王忠乙、庞桂楼等老人介绍了媒体寻亲团的进展,老人们备感安慰。住在此处的11位老兵,都是原47军的老战士,由于是湖南人,他们康复后都被安排到了这家医院治疗或工作。以前这里住了许多老兵,但后来都被一一安置回家乡生活。现在老人们都已年逾古稀,腿脚不便,但精神矍铄。
在庞桂楼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曾经身负重伤、如今躺在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涂奇玺老人。老人回忆说,当时他是响应祖国的号召,从长沙搭乘火车赶赴东北的。车上都是同龄的小伙子,不少人望着飞驰而去的田野,不禁流下思乡的泪珠。最开始,火车上发放馒头,对于来自南方的小战士显然有些不适应,直到饿了多天后,才强迫自己改口味。
在靠近鸭绿江附近的东北某地,战士们在训练了不到一个月后,在一个寒冷的深秋之夜突然接到出发命令,便背上四五十斤重的枪支弹药和行李包,行军一昼夜,至次日清晨。此时,众人才发现已经抵达朝鲜。事后,小战士们才明白黑夜急行军是为了避开敌方轰炸机。
“我们经历了许多战役,前一天还在一起的同伴,许多后来都没有回来……”有一次,涂奇玺与同伴们一道保卫一个高地,敌军不断发起冲锋,黑夜下,枪炮发出震耳欲聋的“砰、砰”声,四处飞溅的子弹、炮弹不时地映红了天际,双方死伤惨重,到处是血肉模糊的尸体。当时,敌军久攻不下高地,只好动用大炮,一枚炮弹正好落到了涂奇玺身旁,将他震昏,弹片击穿其肺部。随后,不省人事的他被战友送回后方治疗。
荣军医院的老人们在看过《法制周报》的“寻找英魂的故乡”系列报道后,得知50多年来,多位抗美援朝的烈士一直没有被亲人们认领。这些老人立即戴上老花眼镜,翻看28名湘籍烈士名单。在那一刻,老人的眼神里可以读出“庄严”。两页烈士名单,不到600字,老人们花了近半个小时才看完。“对不起,帮不上你们,但我们会为他们祈福的……”老兵们鼓励我们继续努力,祝愿寻亲工作取得更大的突破,让英魂们早日随亲人返回故乡。
虽然未能找到有用的线索,但在寻亲过程中,从荣军医院的11位抗美援朝老兵身上感受到的激情、执著、坚强以及那个年代的光荣,让记者在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洗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