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星7岁左右时和和姐姐陶平在新开中学的合影。
来源:《法制周报》——e法网
本报记者 文峰 蒋伟/文
伏志勇/图
陶星向记者透露,自己背后有位很坚强的姐姐在支持他,他一有心事就会给远在深圳的姐姐陶平打电话,姐姐是他的精神支柱。一些读者和网友在看了报道后曾提出疑问:为什么姐姐不在家照顾母亲,让弟弟安心读书呢?原来这里面有个关于心灵约定的感人故事。
陶星
“我和姐姐有个约定”
“我和姐姐只是分工不同罢了,没有姐姐我也不能支撑到现在。”对于个别网友提出为什么不让姐姐在家里照顾患病的母亲,陶星激动地为姐姐辩解。在父亲过世时,姐弟俩含着泪达成了一个特殊的“约定”:弟弟在家照顾母亲,姐姐打工挣钱养家。(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
“姐姐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为我和母亲付出了很多。”谈及姐姐,陶星忍不住落泪了。在陶星的记忆中,摆早点摊的父亲,每天凌晨就起来做馒头包子油条,而孝顺的姐姐为了帮助父亲,也在凌晨3时许就早早起床帮忙。当时,只有6岁的姐姐陶平经常被飞溅的油花灼伤,白嫩的小手满是伤痕。姐姐暑假还要下田劳作,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
“没有姐姐我早死了”
在陶星出生后不久,因呼吸道疾病导致生命垂危。父亲抱着陶星,带着陶平赶到医院,但当地医生均束手无策。父亲听说有一位长沙的医学专家正在岳阳出差,便带着陶平连夜找到了那位专家,但专家却不愿深夜出诊。突然,陶平猛地跪在地上,“求求您救救我弟弟吧,他就要死了。”面对当时才4岁的陶平,父亲和医生深受震撼。专家被感动了,立即赶赴医院,对奄奄一息的陶星实施抢救,这才让小陶星活了下来。“没有姐姐,我小时候就死了。”陶星感激地说。
“靠自己也能渡过难关”
陶平高考前夕,父亲病倒了,因此高考成绩受到影响。但还是有两所长沙的高校愿意接收陶平,但她都拒绝了。陶星问过姐姐是否想继续读书,姐姐沉默了片刻后说:“你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了,姐姐不管怎样也要养活你和妈妈。”(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4802117)
陶星说,姐姐一直要他别依赖别人,靠自己也能渡过难关。“我有一次打电话问她到深圳没有,姐姐的第一句话就是说要挣钱把妈妈接过去,供我上大学。”
陶平
“这点苦不算什么”
6月5日晚,本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了陶星的姐姐陶平。在岳阳学过两年电脑的她,今年正月初十被深圳某科技公司录用,经过3个月的试用期,朴实节俭、吃苦耐劳的陶平被公司正式聘用。陶平说,等自己的生活稳定后,就准备把母亲接到深圳照顾,好让陶星全身心应战高考。初到深圳时,21岁的陶平吃了很多苦,但话语间她十分坚强,她说:“这点苦不算什么,现在我的工作已经稳定,希望能有发展。”
父亲去世时,陶平只有17岁,陶星14岁,照料痴呆又聋哑的母亲的重担就落到了两姐弟稚嫩的肩上。
“父亲过世后,我们姐弟没有悲观绝望,我们必须自己努力改变命运,让母亲过上平安的日子,让九泉之下的爸爸放心。”
之后,陶平咬牙找同学借了1000元,到岳阳市的北大青鸟电脑培训班边学电脑边打工,送报纸、做家教,每月大概能挣400元。隔五六天,她就回趟家照顾母亲和弟弟。有一次穷得路费都没有,她便借同学的自行车,花一个多小时从市区骑车回家。(本报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fazhizhoubao)
“无论如何不会扔下妈妈”
弟弟考上高中时,陶平曾将母亲送到镇上的敬老院。但过了几天后母亲开始大吵大闹,还砸东西。不到10天,母亲就被送回了家。“她回家一看到我们姐弟俩,就流着泪将我们紧紧搂在怀里,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什么。”电话里,陶平声音有点哽咽了,“我和弟弟心里知道,她对我们姐弟俩是多么牵挂。我和弟弟一边流泪,一边心里暗暗地说,妈妈啊,这辈子,我们无论如何都不会丢下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