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钱的时代特征和材质特征

(2007-09-04 17:31:39)
标签:

人文/历史

http://tel.coinsky.com/upload/bbsreply/410/410174_1.jpg 如今的花钱已成了国内外钱币爱好者手中的宠儿,其中的精品,更是相互追逐的对象,面对纷繁复杂,数量庞大的花钱,正确区分花钱个体的铸造时间,对确认其收藏价值和投资取向是十分重要的,相信下面的文章,或许对解决花钱的断代和铸造时间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作用以下文章根据《民俗钱图说》及《中国花钱》有关文字资料编辑整理(借用了部分泉友的图片,还望海涵)

花钱的时代风格和特征

(一)汉至南北朝时期
  目前发现最早的民俗钱为西汉的“长毋相忘……”一类上系下环钱形佩饰(见图一·1),及“五铢”面、背吉语,图案或与酒令有关的钱币。三国、南北朝早期,未见有可信的图谱或文字描述。从现有资料分析,两汉至南北朝早期的民俗钱铸造较少。因为这一时期的厌胜品、吉利品主要通过铜镜来表现而大量铸造钱币形辟邪品、吉利品应是从南北朝末期开始的。  自春秋、战国发展起来的神怪、鬼祟等迷信思想,经过漫长的两汉,到南北朝时期已达到顶峰。佛、道两教在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中已有很深广的影响。在三国到南北朝末期的320余年时间里,长期的社会动荡和分裂、割据、兼并以及内部的夺权斗争,给社会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长期处在生活绝望关头的百姓找不到穷困、非命的根本原因,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神佛身上。为了平安、团圆和幸福,就经常不断地祈求神灵和鬼祟,以期得到神、佛、天地的保佑和宽恕。把道士、巫师的书符或邪品铸成钱形饰物,成为了既方便又理想的厌胜品。大量的吉利品为正面的祈祷物;辟邪品则成为反面的祈祷物。这一时期的民俗钱主要是铸造当代或前代的行用钱并在背加铸日、月、星、龟蛇、宝剑图案或人物故事、生肖等。如“大泉五十”、“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常平五铢”……一类的钱文图案、字体风格大部与当时流通的北朝钱相类。唯背有龟蛇、北斗、宝剑的“大泉五十”绝不类莽钱文字书体,主要是因为王莽因讳“金”、“刀”之文而铸“六泉”、“十布”,所以他绝不会在钱背铸剑形、蛇形以应“金刀斩蟒”的谶语。后世多有采用“大泉五十”之钱形的辟邪、吉利品是因王莽“大泉五十”钱名具有创新意义,且形制、文字之精美是先秦以来钱文盅无与伦比的,另外,“大泉五十”为王莽所创,后世仿铸多在钱背铸剑、蛇图案,当是有意应“金刀斩蟒”之谶,视王莽为“邪”,以此钱为辟邪品,意味尤为深长。这一时期的花钱材质基本为青铜。
(二)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都高度发展的时期,同时又吸收了邻国和国内各少数民族优秀文的化艺术。佛教、道教艺术也更臻完美。绘画、造型艺术亦由简率向繁复发展,图案都比较细腻。镂空花钱也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图案主要以花草、虫、鱼、蜂、蝶、龙、凤、麟、狮、鹿、马、人物故事为主。材质基本为青铜和水红铜,间或也有白铜等及少量其他材质。这类镂空花钱当时多数起装饰作用,如服饰、马具、帘帐等等,龙、凤、麟、狮等钱也寓意吉祥、太平之意。镂空钱与其说是钱,莫如说是装饰牌更为确切些。
 镂空花钱图案中的蜂蝶、花鸟、双凤、双狮、双龙、双鹿等纹饰在唐宋铜镜和其他器物,如铜器、瓷器、陶器、金银器、雕塑、绘画中常见。特点是富丽堂皇,细腻繁复。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镂空钱的断代,主要也是依据纹饰和铜质。
 唐宋时期有大量实体类吉语钱出现,如“上上大吉”、“龟鹤齐寿”、“龟灵鹤寿”、 “长命富贵”、“宜尔子孙”等等,以及背铸各种图案的当代或前代年号钱,如“开元通宝”、“周元通宝”等。反映道教内容和文化的符文、八卦、生肖钱也大量铸造。在少数民族风俗中,辽朝契丹人也仿效汉人习俗铸造吉语、八卦和生肖钱。吉语钱如“福德长寿”、 “千秋万岁”……。当然,这两种钱自北朝末至金、元均有铸造。其中酒令诗牌、选仙钱、打马格钱、棋钱等游戏博弈品,也主要产生宋至金元这一时期。

 
(三)金元时期
  金元时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时期。他们仿效汉人制度、习汉人礼俗,在逐渐被被先进的汉民族文化艺术所同化的同时。也将本民族淳朴、浑厚的文化艺术杂糅融合。在花钱方面,则继承、发展了唐、五代、宋以来的风格,糅进了草原民族的文化艺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金元民俗钱文化艺术。
  华夏民族善于以象征、影射、暗示、谐音等方式进行比喻、这种形式在金元时期的花钱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以“龙”象征皇帝;以“凤”象征皇后;以虎、狮象征大臣;以松、鹤象征长寿;以枣、鸡、蝠等形象谐“早”、“吉”、“福”等音。这种特殊的逻辑思维方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晚期表现得淋漓尽致,广泛而深刻。这种文化现象至今仍普遍存在着。
  金元时期的花钱,主要以实体钱类为主,镂空钱类逐渐少,镂空类花钱仍以唐宋时的花、草、虫、鱼、龙、凤、鸟、狮、虎等为主要图案,与唐宋时期同类钱无大区别。实体类钱较唐宋时期丰富得多。图案多为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肖八卦,如星官童子、星斗宝剑、天师打鬼、老子授经、四灵、狗、马等等。文字吉语钱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年号钱背加各种吉祥图案,如“大定通宝”、“泰和重宝”、“大元通宝”等,成为形式多样的吉利品或辟邪品。庙宇钱、供养钱是这一时期民俗钱的一大特色,一般是特铸带有帝王年号的小型钱,或著年份、或著具体供养的神佛和殿宇。材质以青铜为主。图案钱的边郭与同时期的人物、双鱼铜镜相似:较宽,外薄里厚,微弧、圆唇,穿孔有方、圆和小反郭之分。 剑、天师打鬼、老子授经、四灵、狗、马等等。文字吉语钱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年号钱背加各种吉祥图案,如“大定通宝”、“泰和重宝”、“大元通宝”等,成为形式多样的吉利品或辟邪品。
 
 
 
 
http://tel.coinsky.com/upload/bbsreply/410/410178_2.jpg
四)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也是封建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菁华,也兼收并蓄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在外来事物不断冲击中国封建社会基础的情况下,各种思想流派都顽固地在精神、文化领域挤占一席之地。除佛、道、儒三大势力外,其他思想、主张也以各种形式得以表现,例如各种秘密宗
由于社会的腐败黑暗,人们思想颓废,在追求功名利禄、荣宗耀祖、庇子荫孙等腐朽思想的主导下,封建迷信、唯心主义宿命论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民间风俗五花八门、繁文缛节,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铸造花钱的鼎盛时期。数量之巨,种类之多,超越以往任何时期,而且花钱的铸造也形成固定的模式。官铸钱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民间铸造花钱可能已成为专门行业,花钱也已有了专门市场,百姓可根据不同的用途,随时到作坊或铸钱局去选购,花钱的使用已成为民间往来活动的一项内容。
  明清时期镂空民俗钱很少见,只有少量黄铜质双龙钱和花草纹钱,形制较唐宋时期略厚,边廓较宽。实体类钱种数大大超过以前各代。主要有辟邪、吉语、生肖八卦、龙凤、秘戏类钱。方寸之间,文图并著,实体花钱以圆形、圆穿为主,方穿次之,并有大量带钱冠者。诗牌、仙钱、酒令钱、打马格钱、棋钱多仿宋元时物。清代自康熙以后,面铸年号背有图案的大钱渐多。一些经典语句亦往往铸在其上,作为铭辞勉语。图案多样,内涵丰富,除包括以前历代所采用的图案外,又将宝物、书画、植物、水果、乐器等铸于钱上。铸造极精,笔画、毛羽有细若蚊足者。形体大小悬殊,大者直径在12厘米以上;小者仅1-2厘米左右。明末以后的民俗钱边郭较宽,方穿者主要为年号吉语钱,与同时代的流通货币风格相近。图案钱多为圆穿,直径大小在4—10厘米左右,并有异型类如刀、布、锭等形状。文字有楷、隶、篆几种。清代宫廷所铸吉语钱、开炉钱极为工致,成为传世的精致工艺品。清代民俗钱除汉文外,又有满文、藏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并行,它是各种文化融合的产物。  明清时期的民俗钱,材质主要是黄铜,青铜质的极少,还有部分金、银、铁、铅质钱。金银钱主要是在金银片材上錾刻,有单线阴刻、双线勾勒等形式。钱文多为吉语加刻点线、点圈、云纹、花朵、珍宝、龙凤、蝙蝠、水波等纹饰。亦出现少量的珐琅填彩吉语钱。清代民俗钱的种类、花式、构图都达到了民俗钱艺术的高峰。乾隆至宣统间的七位皇帝,均铸有较多的年号大钱,背铸“天下太平”吉语或八卦卦形。这些钱均是新皇登极,开炉铸钱时的纪念币(老皇升袱时也可别于袱角以为区分,是为“包袱钱”)。“天下太平”是新皇和臣民们的共同愿望。“八卦”系道家图腾,也有炼炉之义,故大钱背文也多铸八卦卦形。
  明末以来,还有一些花钱在面郭或铸或添刻纹饰的,主要有二龙戏珠、龙凤戏珠、水波、云气、寿带、蝠带等。这类钱以“正德通宝”、“康熙通宝”、“咸丰重宝”、“太平天国”为最多。“太平天国”大花钱钱形较巨,花纹最富丽恢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