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去网友白连春的博客。
 
 看了白连春的文章,也又一次哭了。我哭的稀里哗啦。
 
 我发现这个著名的“苦瓜诗人”,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让我不得不关注他。我也知道,白兄身世苦,地位卑微,有一种自虐的倾向,期望以自己的“死”来提醒社会的关注。或者说想以“死”报复这个国家。他是个典型的悲情主义者,浑身充满着爱恋与仇恨。也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他的爱总让人震撼,他的恨总让人担心,他的坚强总让人心碎,他的苦总让人痛哭流涕。
   他说:他想死在北京的金水桥边。
   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念头。
  
如果一个贫困潦倒,一个被疾病折磨的、有名的作家诗人死在金水桥上,那是多么的令人震撼,讽刺!
  
这种死是要不得的。在我们这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国家,这种死是要不得的!
   我们可以谈论白连春的“浅薄”。
   但无法不去理解他。
  
一个屡屡被贫困缠绕,被疾病折磨的作家,除了死,他又有什么资本来抗争这个社会?
   也就是说,除了“死”,他一无所有!
  
其实很多人都为了避免死,不得不,忙忙碌碌地生活。我们,他们,比白连春又强得了什么?
   何况人,只能有一死。
   没看见那个高官巨贾能长命千岁的。
  
   白连春实际上可以生活的更好些。
  
如果他听从贺将军的安排,在那家国字头的报社好好干,岂会沦落到如此地步?或者说他在《北京文学》处事圆滑点,也不会到现在仍是个打工仔。在日常生活中,不听取别人的蒙骗,吝啬点,他辛辛苦苦赚得钱也不会打水漂。接受《星星诗刊》领导的橄榄枝,日子也不会居无定所,在名利上或许能得到双丰收。
   但是他都没有。
   所以他只能落到现在的下场。
  
他不愿接受这些好处的原因,是因为他不想委屈自己。
   他喜欢按自己的个性行事。
  
如果从普通人的角度看,白连春是自讨苦吃。但如果从一个诗人作家的角度看,或许可看出端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这种宁愿贫穷,也不愿屈从个人意志的性格,才让白连春写出精美绝伦的好文章。才成就了这个诗人!
  可现实是强大的。
  也是残酷的。
  纵使你有天大的理想,也让你不得不低下头。
  于是,文学被人菲薄,作家诗人被人看不起。
 
在这个习惯性把金钱权力视为第一,甚至是唯一的年代,拿文学创作与理想出来兜售的人,势必会遭人嘲笑。
  从这里看,白连春的这种命运也是必然。
  白连春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整几代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如果不想这种悲剧延续下去,就必须为我们这个社会营造一些文化滋养的土壤,填充一些精神的脊梁。白连春即使卑贱的无人注目,但他的死足以引起很多人的寒心。特别是社会的寒心。
  请让这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活下去。
  祷告。向掌控白连春命运的人祷告。
  别让白连春死。
  也别让那些揣着文学理想的人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