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产经/公司国学人力资源谈天说地文化感悟随笔论语 |
分类: 管理研究 |
四、
有人误以为孔子满口仁义道德,只强调精神,不注重实际利益。其实不然,《论语》讲“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任人,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提出“惠足以使人”,企业管理者只有让员工得到实际利益,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生命价值,员工才能为企业付出劳动。
《论语》再讲“惠而不费。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其实是一种人本的、人性的主张,强调尊重人们的价值立场,为人们谋福利。
五、
读《论语》,不难看到组织中沟通的困难,尤其容易使人联想到领导者的孤独感、孤立性。如果员工能够深刻地理解这一点,就能够避免造成领导魅力的降低和上下信任的缺乏。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什么“人不知”呢?是人智不深或无知。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是需要智慧的,了解高人就需要高的智慧,没有高深的智慧也就难以真正地理解“高人”。所以孔子曾说:“知吾者其天乎?”意思是说大概只有天才能真正理解他(其他人是了解不了的)。
为什么“人不知而不愠”呢?因为孔子是圣人,他个人的修为早已达到了极高深而人们难以度测的境界,也就把别人对自己的“不知”看作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会“抱怨”别人。
六、
当然,《论语》产生的时代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人们生活的单元主要是家庭、国家,而家庭、国家是相对稳定的社会单元,这是与企业非常不同的。企业时刻处于竞争性的位置,因而更加强调组织的“效率”,而为了使企业富有竞争力,企业往往将外部市场竞争的压力无依赖地传递到企业的各个员工。在强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员工用于修身养性,提高道德境界、思想境界的时间只能大大减少,让位于短期的功利主义,在许多时候也是企业不得不做出的让步和选择,这不能不说是当今产业社会的一大遗憾。
七、
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科技的兴盛产生了一种新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科学”成为了一切判断的标准。正如最近国内中南大学某教授提出废除中医这一可笑的事件一样,人们正在以科学的名义破坏人类文明。同样的事情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早在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孔茨就提出“现代管理的丛林”这一概念,痛斥那些丧失大原则而从管理的细枝末节入手推动管理的思想。
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按照“科学”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被分成若干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比如:岗位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发展等,这种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固然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化了,但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人”的员工,其丰富人性和人文精神的一面却被忽略了。因此,虽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口口声声强调以人为本,但由于忽略人文和人性,其人本的理念往往不能深入人心,也就无法引导员工走向崇高的精神世界。而《论语》这部充满人文精神、人道精神、人本精神和人性精神的光辉著作,将对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积极的作用,建议企业学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