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论语别裁》有感之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007-05-29 22:55:33)
标签:

论语别裁有感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孔子治学思想

 

    在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突然领悟到孔子的真正的学术思想,也就是这十二个字,也是孔子真正的教育目的。南大师对“道”到了解释,这也是这四句话中最难懂的地方。由于孔子学说中不涉及“天道”,孔子一般讲的是人道,可理解为“形而上道”,就是说要求学生立志要高远,要有高的奋斗目标,这里“道”还有“正确的符合规律的志向”的意思。有了高的目标,才有动力,才能激发潜能。如果一个人不能树立正确的志向或树立的志向与自己的实际相差较远,是不行的。紧接着,提到“据于德”,就是说,高远的志向是从人道开始的,人道从道德行为开始,要具有很好的德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好,即使他有很高的志向,很好的才华,也是不行的,甚至志向越高,才华越好,对社会的危害越大。而“依于仁”在《论语》第四篇专门讲到“仁”,南大师在这里没有过多的没解释,我的理解为“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整篇论语在讲的“做学问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态度及方法,个人的品质、心态,处世的准则,对人有没有爱心,对人的判断不以个人的喜恶、有没有大力举荐自己不喜欢的人的胸怀等等。最后,才提到“游于艺”这里的艺指的是我们在古书上看到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也就是社会学方面的文化,包括政治,教育,哲学等方面的文化;乐指的是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知识;射指的是军事,武功,也就是体育等方面;御指的是驾车,也就是交通等方面的技能;书包括文学,历史,书法等;数指的科学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从这里可以真正领悟到孔子作为圣人在培养教育学生方面的思想与全面,也有严格的顺序及侧重,从志向,道德,个人修养,最后才谈到知识方面(六艺)的。这应该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国受孔子思想的影响,一代代的老师在传授学生都采用了这种思想,我们从小学起,老师就要求我们做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但由于在某些特定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到后来面临着升学,考试,在这方面的要求淡化了,我们大多数人从中学起,已被现实教育成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高中的教育则以高考指挥棒为中心,这几年报道的学生的书包日益加重等等,在“道德仁”方面的教育与关注明显少了,只剩了“艺”了。说起“艺”来,也只剩下与考试有关的“书”和“数”了,即现在的数理化加上语文,还有英语了。我自己的感受是:目前我们学校阶段,明显过重于学习了,而对道、德方面的教育明显滞后了,对“仁”方面的教育更是缺乏,使我们不懂得对待别人的态度及方法,处世的准则,对人缺乏爱心,胸怀不是那么宽广等等。从一个受教育的学生过度到一个合格的工作者都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甚至要走一段弯路,在我们人生最宝贵的一段时间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在慢慢调整中,才能有所提高;调整不过来的,即使他曾经的学习再好,也可能会没有什么成就的。更有甚者,不乏学习成绩优异者,由于立志不对,缺乏一定的道德修养,不但没有什么成就,还会走入歧途,甚至走向社会的反面。

   作为我们已走出校门,在社会上立足的人来讲,也有一定的学习和借鉴作用,我们的工作首先也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也就是树立正确的工作方向,有好的道德品质及职业道德,有好的个人修养(心态,团结精神,胸怀),这是我们工作的前提,然后才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我们也看到一些人,非常聪明,才华横艺,也能做出一定的较大成绩,但无法看到远的地方,着眼于眼前利益,甚至丧失职业道德,干出有损于社会和单位的事了,有的滑入犯罪的深渊。

    可见,孔子的真正的治学思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论对当前的教育工作还是我们走向社会的人们有很强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