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导学案第一课时
(2017-12-13 14:01:18)
助读资料:
1.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其全部作品结集为《鲁迅全集》。
2.鲁迅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她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他最后一次回乡的经历演绎而成的,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3.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 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 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学习目标:
1.
2.
3.
4.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每个词语写三遍
阴晦(huì)
秕(bǐ)谷
嗤(chī)笑
惘(wǎng)然
2.根据“我”渐进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的行程变化理清文章结构,并概括段意。
渐进故乡:(
在故乡:(
离开故乡:(
读故乡的人
3.研读39—52,83段的内容,说说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关注杨二嫂的语言、动作、神态)。
4.读闰土,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
|
中年润土 |
外貌 |
|
|
对我的称呼 |
|
|
说话特点 |
|
|
性格特点 |
|
|
⑴“(他)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不禁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句中“欢喜”是因为
⑵有感情朗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言,观察省略号的位置,并说说两处对话中省略号的作用?
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中年润土是个怎样的人(不少于3句)
例:闰土要走了香炉和烛台,说明他是个讲求迷信,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的人。
5.《故乡》中故乡的人除了闰土和杨二嫂,作者还用一两句话略写了其他人,试结合下面的两句话,说说故乡的人:
⑴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⑵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
《故乡》第二课时
6.人物小结,根据下列表格写出你的发现
姓 |
闰土(土) |
杨二嫂(洋) |
我 |
性 |
男 |
女 |
男 |
年 |
少年→中年 |
青年→老年 |
少年—中年 |
身 |
农民 |
市民 |
知识分子 |
行为特征 |
动→静 |
静→动 |
无 |
生活态度 |
默默承受一切 |
蔑视嘲笑一切 |
寻找新的希望 |
变化形态 |
人→木偶 |
人→疯子 |
人---进步知识分子 |
变化实质 |
人→非人 |
人→非人 |
|
看故乡的风景
7.文中第2节是渐进故乡时远看故乡,第6节是近看故乡,这两段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8.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第12节: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第84节: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第88节: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⑴看完这三段话,从上文呈现的画面中,你有什么发现?你会怎么解释这个发现?
⑵第12节和第88节的画面在作者的心中分别代表了什么?
读小说主题
9.关于小说主题有如下几种说法,你认同哪一种呢?为什么?如果都不认同,你自己还有什么别的解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