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范式”(paraadigm),由库恩在的创造性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默顿认为:“范式是用来指导一定范围内的调查研究的一组经过明确阐述的概念和命题”。因此,分析教育社会学的范式至少可以从依据方法划分、依据研究角度划分、依据理论划分三种角度进行。
1、依据方法划分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实证研究范式的核心:“唯科学主义”。精神实质:社会现象属于客观事实、不盲从权威、推崇“价值中立”和
事实检验。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是什么”,解释性研究—“为什么、怎么样”。
2)人文研究范式:
批判方法论:法兰克福学派以及不同时期的变种代表着这种流派,
强调价值反省、意识批判的方法。
现象学方法论:胡塞尔是主要的代表人物,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理智观察。
理解方法论:韦伯是其奠基者,他认为对于自然现象我们只能通过数学媒介才可以把握所观察事物的规律性。
美国的社会学家帕森斯
在韦伯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社会行动理论”。
20世纪70年代英国“新”教育社会学:师生人际互动,主张研究者参与理解和解释,分化“符号互动论”、“想象学方法论”、“人种学方法论”等。基本特征:强调价值判断、反对事实判断;注重解释性得出结论、反对演绎性得出结论;强调定性分析、反对定量分析。
2、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
教育事实研究范式:源于教育社会学鼻祖涂尔干,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教育定义研究范式:源于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他把人们行为之间的“内在可理解性”确立为社会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教育行为研究范式:强调对学校成员的行为进行客观精神的分析,并以经验观察和调查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3、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功能范式:源于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它的基本观点是强调相对稳定和持久结构及功能发挥、社会因价值共识而整合和系统以和谐运行为主。它特别适合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系统,有关教育功能理论的经典代表人物有涂尔干、杜威和莫顿等。其教育社会学的功能范式还具体分为两类:第一
是涂尔干、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范式”。第二是莫顿为代表的“中层功能范式”。
冲突范式: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有各种支流理论,但它们的基本假设是一致的。社会存在取向差别、利益不均、社会变迁、斗争、反抗和社会关系强制等,而社会正是在这样的冲突、磋商、协调、再冲突的过程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
互动范式:主要源于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强调对学校中的日常生活交往、人际互动、个体行为等进行研究。主张以理解和解释的方式来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学校的生活方式。这一理论的视角,有时候也称为“解释论”或“微观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