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标签:
北大物理阅读归纳法转换法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亲爱的读者,您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请您把手放在脖子前面喉咙的部位,如图:
我们一起来大声诵读1200年前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琵笆行》中对琵琶声的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您一定能感觉到喉咙在不断的振动吧。停止说话,还能感觉到振动吗?
当鼓槌擂响鼓的时候,我们看不到鼓面的振动。但如果我们撒一些碎纸屑在鼓面上,再擂鼓的时候,大家就看到碎纸屑在鼓面上跳舞了吧。鼓声停止了,碎纸屑也就不再跳了。
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音叉就发出了嗡嗡的声音。但我们却看不到音叉的振动。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如图所示,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如图所示,会看到水花飞溅。如果用手摸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手就会有“麻”的感觉。
通过上面的一些实验,我们可以归纳得出一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亲爱的读者,您知道怎样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吗?
归纳法
上面这种从一些个别的事实出发推导出普遍结论的方法叫归纳法。归纳法是人们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的一种古老方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的“问答法”里就曾使用过“从许多个别事物中找出它们的共性”。这其实就是归纳法。现代归纳法是英国培根提出的,他指出:通过对大量的事物的比较,就可以使单一的、个别的东西上升到一般,上升到结论。归纳法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很大,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断的应用和逐步的体会。
转换法
当物体振动发声时,很多情况下不能通过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也不能通过触摸感觉到物体的振动。因为在通常情况下物体振动的幅度都比较小,肉眼不易观察到,触摸也不太敏感,人的感觉器官无法直接感知。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只能是想方设法把这些现象转换成容易观察到的或者可以感知到的直观现象,这就是转换法。转换的目的就是通过某些具体的方法将一些微小的现象放大,从而便于观察。例如鼓面的振动和音叉的振动肉眼都不易观察,但鼓面的振动转换放大成碎纸屑的跳动就非常明显了;音叉的振动转换放大成乒乓球的跳动或水花四溅就一目了然了。所以有时也把转换法叫放大法或转换放大法。
另外,对于一些不容易测量的量,也常常使用转换法,以后我们再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