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化媒体面临的众多挑战

(2008-10-04 06:18:38)
标签:

投资回报

市场营销人员

实际收入

权势

美国

it

分类: Web2.0

Jacqui Zhou,戴尔直通车站长

首先祝大家国庆快乐。刚才读了Jeremiah Owyang发表的《关于社会化媒体面临的众多挑战》。Jeremiah是美国Forrester的资深分析师,常年勤力钻研社会化媒体,和各大公司、投资者、业界同行保持密切联系,相信大家对他不会陌生。我觉得他谈到的几方面基本都很准,中国的社会化媒体遇到的挑战也类似美国,在这里总结一下,也算是个人阅读笔记。大家可以在这里看英文原文

--缺乏盈利

只要看看有多少个写博客的人,再看看有几个靠写博客能养家糊口的人,再看看凭博客创建媒体帝国的人,从这几个数目之间的悬殊,就可以知道社会性媒体盈利的难度。即使有的社会媒体被估价上百万美元,我们还没有看到他们自己真正赚到第一桶金。

--部分创新源自资助-而非自身收入。

对于社会化媒体来说,这既是个问题也是个机遇。风投继续投资社会化媒体,很多情况下是投在还没有体现商业价值的或者一次性的技术上。在更成熟的产业,这样的投资是罕见的,因为大部分产业的资金来源于实际收入的再投资。而目前那么多社会性媒体公司在没有实际收入的情况下,仍然得到如许资助,整个市场面临的是同性化的变数。(按我的解释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知道目前全球的信贷危机是否会对社会化媒体投资造成整体影响,有多少公司能够置身事外?)

--低门槛造成竞争惨烈

(这个不需要多解释,看看现在国内多如牛毛的社会性媒体仿造网站就知道了。)

--过度噪音妨碍信号传播
看看每天有多少信息被创造,你就知道,要去芜存菁是多么地困难。

--业余选手威胁职业选手

很多时候,很多内容的业余制造者创造了许多不够专业甚至不正确的信息,然后经社会性媒体大规模流传,造成了广大受众对此类内容的怀疑。当然,问题不是在于内容的质量,而是快速鉴别重要/次要内容的能力。(网上假新闻之害,中外皆有。刚刚发生的是CNN的群众记者栏目上登出Steve Jobs突发心脏病的假文,尽管很快被撤下了,造成的惶恐和对股市的影响,多少有些令人难堪。)

--市场营销人员无视社区需求强行进入

那里有人群,哪里就有市场部的人。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不少做市场的人会带着传统的视角和方法来做社会化媒体,比如付费写博,社会化媒体最优化,垃圾信息以及其他市场噪音将继续成为社区的挑战。(个人认为这也是机遇。有了市场部的人,社区就有了资金,社会性媒体有了盈利的可能性,但是模式是什么,还需要探索。)

--公司和个人品牌被冒名抢占

越来越多的品牌和个人,因为疏忽,让他人抢占了他们在网上的名字和品牌。不过随着越来越多公司重视网络上监测品牌,这样的冒名抢占机会今后将越来越少。(除了显而易见的网站URL,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在社会性媒体网站上建立自己的品牌和社区。)

--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分裂的用户体验

尽管与大部分行业比起来,开放网络Open Web在通用标准上行动的已经算比较快的,但每个载体(即社会网络)仍然要求对协议内容进行一定修改来适应其个体平台。

--传统权势对文化的改变的抵触

自助式的出版和联系对传统市场格局、媒体、购买周期等方面的破坏力是显而易见的。以往根深蒂固的壁垒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分崩离析,以往的权势(媒体、管理、市场营销人员、政府等)行动迟缓,产生抵触情绪实则难免。

--很难找到真正的专家

在其他历史更久的产业,很容易通过历史资料去芜存菁,辨别真货。但是社会化媒体,历史只有短短几年,很难知道谁是专家,谁真正利用社会化媒体做出了重大改变,而且很少人能够证明投资回报。

--难以衡量投资回报

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衡量社会化媒体投资回报的行业标准。

--对话性市场营销也许无法批量生产?

有识之士指出社会化媒体市场营销不能够批量生产,主要是因为需要的1对1的对话,很难用一个人来涵盖在某一市场的所有对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