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2007-10-05 16:34:17)
标签:

视觉/图片

图片故事

风景

摄影

图片

视觉

生活

休闲

仙都

分类: 我爱大自然 旅游风景
    国庆放假没能出去拍片,翻出以前游玩时拍的仙都照片,发上来过过旅游瘾,顺便也炫一下我的家乡。呵呵……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仙都,位于浙江缙云县境内,景区内峰岩奇绝、山水神秀、是国家 AAAA 级旅游区。有奇峰一百六、异洞二十七,有“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的美誉。

    相传在唐朝天宝八年时。有一天,缙云独峰山上,突然霞光四射,五光十色,只听得丝竹管弦,仙乐鸣奏,朵朵彩云从黄云绛雾中徐徐下降,围绕着独峰山萦回飘荡,直至夜深始渐渐隐去。刺史苗俸倩亲睹异景,上报玄宗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听说,感到非常惊奇,随手挥笔写下了两个大字仙都,从此缙云独峰山遂改名仙都山,神化让这里的奇峰异洞也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鼎湖峰是仙都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鼎湖峰又名“天柱峰”,本地人俗称“石笋”。它的底部面积有2468平方米,顶部面积710平方米,高170.8米。东靠步虚山,西临练溪水,状如春笋,拔地而起,直插云霄。晋代谢灵运《名山记》中记载“晋云山旁,孤石屹然,高二百丈,顶有湖,生莲花”。鼎湖峰,东南以步虚山、仙都山为屏,西北傍练溪碧水。峰巅苍松翠柏间有一小湖泊,相传是轩辕黄帝在此炼丹时,被鼎压塌成湖,故称鼎湖。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我们从小就知道鼎湖峰上有一湖,但悬崖峭壁难以上去,只能在心中想象“顶有湖、生莲花”的奇观了。

    相传轩辕黄帝曾置炉于峰顶炼丹,丹成群鹤起舞,黄帝跨赤龙升天,群臣欲跟,争攀龙须,拨落坠地,变为“龙须竿”。生长在仙都鼎湖峰上,明李明珍将龙须竿载入《本草纲目》,能医百病。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从岩石学的角度分析,无数优美的山水风光,大凡都是各种岩石千变万化构成的。远古时候的地球,并不是现在的模样,大约在几亿年到几千万年之前的那段时间,仙都山一带曾几度成为海洋的世界。在那漫长的岁月里,由于生物遗骸和岩石碎屑的堆积,在大海的底部慢慢形成了数百米厚的岩层,这叫沉积岩。沉积岩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就是平常所说的石灰岩。这种岩石在遇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因此,流水成了这种岩石的雕刻师。由于构造运动能使岩石产生断裂,流水长期沿裂隙进行切割,这样就产生了悬崖陡壁。在峭壁上,风化作用象精巧的石匠,用神斧仙刀把断裂切割的岩石修饰成了各种奇特的形态,或形成石林、溶洞,或形成地下河、石钟乳等别致的风光,这在地质学上称为岩溶地貌。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大自然是非凡的雕塑家,它的艺术成就简直无与伦比!那些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一石一姿,一峰一态,各具风格:有的象爷孙闲坐,有的象母女借游……在这石林中间,你会找到各种各样饶有情趣的天然雕像;因这些奇石联想的那些离奇多趣的神话传说,更令人悠然神往。

     当然雨后去仙都是首选,仙都山上云雾缭绕,这些天然雕塑若隐若现,山山水水更显飘逸神秘,成了名副其实的“仙人之都”,怪不得南宋状元王十朋写下“皇都归客人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的佳句。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黄帝祠宇是仙都景区的灵魂,仙都是江南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 黄帝祠宇的前身称为缙云堂,约建于东晋成帝咸和——咸康年间(公元326-342年)。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李隆基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山后,为了纪念轩辕黄帝,改名黄帝祠宇,由著名小篆书法家、缙云县令李阳冰撰额。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56年),朝廷下旨改为玉虚宫。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它毁于战火,后到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修复。到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两浙转运使潜说友拨款扩建达到鼎盛,总共占地30多亩。有殿、堂、祠、宫、轩、廊、亭、门等共99间。到了明朝末年,它仅存亭一座。 1994年,缙云县人民政府重建《黄帝祠宇》,恢复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北陵南祠”的格局。该建筑具有盛唐风格,气势恢宏。黄帝祠宇再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始祖黄帝的神采,重叙了充满神奇魅力的遥远故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纪念意义。黄帝祠宇的重新建成,使仙都风景名胜区重新成为中华民族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走在黄帝祠宇的主大殿前,感觉地上的青砖起伏有序,犹如细波荡漾又如无数青砖瓦房……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在皇帝祠宇后山坐缆车上山顶站在山顶的亭子里极目观望,树海翻腾,莽莽苍苍,漠然一片。鼎湖峰顶虽不得见湖水,可见巨大石柱顶端松柏合抱,茂密茁壮,陶然欲醉。 鼎湖峰下练金溪是一深潭,清流碧绿、游鱼可觅,即“鼎峰潭”。鼎湖峰那直插云天的雄姿,映入水中,水波云影,交织在一起,别有一番情趣。遗憾的是我没有拍到水波峰影交织的鼎湖峰照片,下次吧,一定再去拍!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自鼎湖向北溯好溪行,约五华里许即到仙都尽头一景——芙蓉峡。沿途小桥流水,村舍错落,炊烟袅袅,鸡犬声声。芙蓉峡全长约数十米,两面陡壁耸峙,俨如一条通天弄堂。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乘一叶竹排,游弋在天光云影中间,山的沟壑如龙蛇,逶迤而下,九曲练溪、山水飘逸、村庄农舍散落其间,烟村暮树仪态万方,是人间又一处桃花源。一路顺流而下宛如走进了一幅妙笔描绘的画卷。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我很喜欢家乡的石板桥,简朴却富有诗意,浅水时过桥我总是左顾右盼,循着鱼儿的踪迹缓缓而行,而水流偏急时过桥,两眼紧盯着桥面战战兢兢快速前行,奔流的溪水令人晕眩,感觉自己就要被溪水带走,虽然害怕却很有挑战性。呵呵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大自然不仅是雕刻家、画家,而且还是一个极具创意的音乐家。这个又高又深的山洞就是乐器,不信可以随手捡一块石头扔进去,随着你投掷石头的大小、轻重,清脆悠扬的乐声就会自山洞传出,余音袅袅不绝入耳。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倪翁洞也叫初肠谷,有三个石洞并连,玲珑剔透,圆如米筛,又称“阳谷三窍”。每当旭日东升,有一缕阳光射透三洞的奇迹。从“半壁池”入,过曲径拾石级而上。主洞高大宽敞顶如园盖,地面平坦,洞前有巨石如屏,石室十分幽静而雅致,洞顶有碗口大的石孔,相传为古人夜读挂灯处。

     洞中留有唐朝以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众多摩崖石刻、行、楷、隶、篆齐全,琳琅满目。最珍贵的是唐代小篆书法家李阳冰(曾任缙云县令)题的”倪翁洞”三字。据说古代一位姓倪的官员,嫉俗遁世,隐居于此,但未留下姓名。唐朝李阳冰任播云县令时称之为倪翁,并于公元759年攀书“倪翁洞”三宇,刻于洞口,立巨石之上。后人修建“凭虚阁”以保护书法,至今石刻无损,字迹清晰。明朝刑部尚书鞘志(号旭山)和御史樊献科(号斗山),也曾先后隐居于“两谷洞”,因此石壁间有“旭山”、“斗山洞天”等题字。

      黎明时分在此可望一轮红日于马鞍山颠喷薄而出如烈马驮日,竣灿夺目,这就是所谓“肠谷晨晚”。明朝汤显祖有诗:“西望云霞近括苍,层峦洞痉拱朝阳,天衣舷碧播睛色,丹灶流珠钦日光”,就是对初肠谷的绝妙写照。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在倪翁洞附近,有一座雕梁画栋以鱼为装饰的重檐八角亭——问渔亭。此亭建在一块形似莲瓣,四面临水的巨石上。 传说鼎湖峰上有个湖,湖中长有大莲花。黄帝骑龙升天时,踩在莲花上腾空而起,然后刮起神风把莲花刮走。其中一瓣落到金华县变成金华山,另一瓣落到好溪旁的花瓣岩(这岩石又叫“青莲石”)。

    高耸的亭角边上竟生长着一簇草,面对着青山绿水昂首挺胸倔强而自信,令我好生感动。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在云英谷四周,岗峦起伏,中间有一小山陇,山嘴插进谷中的“青塘”(即水库,也叫油库)。故得名“老鼠偷油”,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

 

   仙都美在天然的山水风光之中。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那些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绚丽耀目的山光水色使人忘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