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和与福建——重温历史:“郑和下西洋”

(2008-10-10 09:26:44)
标签:

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

福建

重温历史

文化

分类: 有感而发

郑和与福建——重温历史:“郑和下西洋”

 

郑和与福建——重温历史:“郑和下西洋”

    屹立在闽江口的郑和石雕像,通高1405米,基座宽7米,高28米。寓意着郑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7次下西洋;历时28年。石雕像重700吨,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大的一尊郑和石雕像。

  

    国庆随同好友自驾游,途经平时很少去的地方——闽江口南岸,看到了这尊巨大的、2004年5月1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立的石雕像。觉得有必要重温一下这段历史。

 

    还在读书的年代,我就知道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因福州的马尾(距福州市东南20公里的闽江口北岸)是福建母亲河——闽江的入海口,是福建的海上门户,也是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海军发源地,曾名噪一时;更因郑和下西洋对福建的巨大影响。 

    福建拥有3324公里大陆海岸线和众多港湾、岛屿,水深港阔,造船发达,航海人才众多,有丰富的农副产品,正是这种种天然的优势使郑和对福建情有独钟,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均驻泊福建;福建则在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极大支持,为郑和下西洋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大海把郑和与福建紧密联系在一起,郑和也因此与福建结下了广阔深厚的“大海”情缘。从厦门港、泉州港、福州港等福建沿海港口一路走来,访今追昔,处处都能感受到郑和下西洋对福建的巨大影响。完全可以这么说,在福建海运发展历史中,郑和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是不可不书的浓厚一笔。

 

    郑和是中国航海第一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第一人。郑和属于中国,郑和也属于世界。

  

    自公元1405年始,明朝皇帝朱棣派郑和率领两万七、八千人、两百余艘船只七次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航程万余里。在中东方向,郑和船队最远航行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在非洲方向,郑和船队最远航行到莫桑比克的贝拉港;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

   郑和其人:

郑和(1371-1433年)原姓马,名和,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人(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

1399-1402年,朱棣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进行了“靖难之役”,郑和立下功劳,帮助朱棣登上皇位。郑和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1404年,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明成祖继位时,持续三年之久“靖难之役”及迁都北京使财政耗费极其浩大。为了弥补财政上的亏损,明成祖不惜耗巨资,派遣郑和下西洋,对海外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以求输入大量的海外物品。这些海外物品在当时的赢利是非常可观的。以苏木、胡椒来说,赢利达50倍之巨。明成祖这种“派出去,招进来”的办法,不仅解决了当时所面临的财政危机,而且使百姓从转贩土物中得以营生。可见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耀兵异域”,而是有浓厚的“经济”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

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是由240多艘海船组成的一支联合舰队,船队的主体船舶为宝船、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五类海船,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指挥船、战船、补给运输船、交通船等。

据载,宝船的船体最大,可容纳上千人。上层建筑豪华壮观,为郑和等领导成员乘坐的旗舰,也为使团的重要成员、外国使节所乘坐。马船为中型宝船,是一种运输船,其功用与当时所谓的运输马匹的船相同,还兼有预备水军出征的功能。粮船规模仅次于中号宝船,是装运粮食或食物的船,郑和使团每次奉命出使海外,往返需两三年,必须带足两万多人的粮食。战船是船队用来自卫的船,能防海盗袭击,也兼有作战的性能,但广大官兵随郑和下西洋毕竟不是海外军事远征,因而战船较多时间作坐船运输士兵。坐船是士兵所乘坐的船。

郑和下西洋用以上五种船,按用途进行合理配置,适宜远洋航行。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

船队的规模、船只的大小等,这三位欧洲航海家,更无法同郑和相比。航海时哥伦布3-17艘;达加马4艘;麦哲伦5艘。

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达.伽马早了92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了116年。

中国的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郑和航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

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庞大的船队,船与船、分船队与分船队之间需要联络、指挥、调度,当时还没有近代通讯方式,以及现在的电讯方式。茫茫大海上,晚上怎么联系?刮风下雨雾天怎么办?郑和船队用什么方式联系呢?船队配有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装备。史书记载,船队“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虞。”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下西洋的航程

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到达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说抵达了大西洋,涉及三大洋,为此前的中国航海史上所没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期就开辟了西航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两广地区,最远到达今天的斯里兰卡。《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忽必烈皇帝曾经派遣使者访问马达加斯加。这些为以后中国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础。元代以前中国西航的远洋航线,船舶基本上是进行沿岸航行,船的规模、数量和人数、航行的次数,持续的时间都远不及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使中国的远洋航行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开辟了一些新航线,形成了多点交叉的海上交通网络。

郑和下西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它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郑和重要航线有56条,航线总长15000英里。

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从航海发展史角度看,比较成熟,具有创新性的突破,为以后的航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