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地球持续发烧,粮食安全迫在眉睫!

标签:
环保世界粮食日气候生态农业杂谈 |
2007年10月5日上午,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山区永兴镇的农民在挑水浇灌干枯的菜苗。截止当日,永兴镇己有32天滴雨未下。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是“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正是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温度上升带来的粮食减产、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加剧等问题,正在影响到全球的农业生产。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发表报告说,到2050年,全球粮食产量需要增加70%,才能养活23亿新增加的人口;报告同时指出,随着全球变暖及与此相关的降雨量变化,旱涝等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到2050年,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整体农业生产力下降9%到21%。气候变化将使贫穷国家的处境更加艰难,并将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旱频生,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样处于这一危机的阴影之下。相关研究初步发现,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将使中国 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比2005年下降14%-23%。研究亦指出,如果夜间温度升高1℃,水稻将减产10%。再者,受气候变化影响,温度升高将加 剧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在北方大旱和半干旱情况更为严重,干旱使得农作物的生长缓慢或甚至停止,造成欠收或绝收。气温升高同时对害虫的繁殖、越冬、迁飞等习性产生明显影响,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
气候变化专家、政协委员林而达曾指出:若不及时采取行动,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快到二十年后,中国将可能难以满足自己的粮食需求。随着不断的人口增长,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粮食安全问题,对我国而言,将日益变得紧迫。
一般意义上被用来刺激农业增产的农药化肥实际上助长了全球变暖,成为这个恶性循环中的关键一环。化肥的主要原料就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 而根据绿色和平的发现,目前中国农田中的化肥利用率只有15%~35%,其余未被吸收的化肥或者进入水中造成蓝藻爆发等污染事件,或形成温室气体进入大 气,进一步加重气候变化。残留在土壤中的化肥造成土壤板结,使得作物对于化肥的依赖越来越大,而对自然灾害或病虫害的抵抗力也越来越小。

稻米是中国人的主要食粮,生态农业是最终解决之道。
因此,改革现有农业模式,建立生态农业,是中国和全世界解决上述危机的最终出路。通过多样性种植、综合种养、节水灌溉等生态农业方式,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病虫草害、极端天气等,亦可减少农用化学品使用,以此达到与环境共生的最终目标。
本周一,在世界粮食日之前,意大利罗马召开了《2050年如何养活世界》高级别专家论坛。论坛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Jacques Diouf)说:“今天如何回应这些挑战,将决定明天养活世界的成功与否。”而回应这些挑战的最佳机会,就在于各国接下来在哥本哈根如何把握机会,切实采 取积极一致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因为,减缓气候变化,才是应对粮食危机的治本之道。
——陈怡桦 绿色和平农业与食品项目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