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北京严重缺水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当下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很难想象曾经的北京城怎样被各条水脉滋养。我们熟悉的是春天的沙尘暴,夏天的桑拿天和秋冬的干旱。北京的水究竟去哪儿了?
http://icare.greenpeace.org.cn/attachments/2009/03/6385_200903301041181PQfQ.jpg
2007年,桑干河泥河湾段。河水断流,河道干涸见底
还没到绿色和平工作时就听到过很多人对于其工作方式的一些议论,对于其走社会高端路线的质疑更是不绝于耳。在大多数人看来,绿色和平的工作只能引起白领阶层的共鸣,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参与根本无从谈起。非议从来都是件正常的事情,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都会不一样,所谓百家争鸣。但是如何能让大家求同存异的为一个目标努力却是我们急需考虑的一个问题。我始终坚信只有让大家看到全球变暖的现实,才会有更多的力量加入拯救气候的行列中。因为这现实不用夸张就已令人乍舌,不用偏倚就已足够有说服力。“气候中国行”就是在这种想法的推动下产生的。中国正在遭受着气候变化的影响,请跟我们一起见证危机,拯救气候。
作为“气候中国行”的第一站,北京的主题是“水资源短缺”。如何展示北京的水危机成了当务之急。最大的问题不是说服公众,而是说服我们自己。各方得到的消息都说明,北京缺水的原因是城市发展过快导致的水资源短缺。难道北京缺水真的跟气候变化无关?我们不想把气候变化当作一个大垃圾筒,什么问题都往里硬塞,但我们也希望能将缺水的真相展现在公众眼前,拥有五大水系的北京,不可能在近几十年的时间内就变成一个贫水城市。
组里的同事每天都在寻找北京干旱的资料,当我们看到北京30年来的温度和降水数据时,变暖的现状已经言之凿凿。30年的温度一直在上升,今年更是30年中的地16个暖冬,同时,降水量却逐年减少。记得一位研究者告诉过我,升温1度,要保持一样的干旱或者湿润水平,要增加5%的降水,升温2度,则需增加9%
的降水,升温3度,13%……还要考虑降水是不是发生在植物生长期,是否利于收集。数据的真实性让我们不得不相信眼前的一切。温度升高,蒸发量大是北京缺水的又一大成因。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正是气候变化。
原来的北京本不缺水。在其东南平原上,蜿蜒流淌着北京的五大水系——永定河、拒马河。温榆河、北运河、泃河。其中以永定河最大,对北京城的迁移和扩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如今,北京城中的河流湖泊如什刹三海、积水潭、金鱼池、龙潭湖均为古永定河河道的余脉。
原来的北京离不开水。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北京城是从河上漂来的”,说的就是老北京的建筑材料都是从通过漕运运抵北京的。昔日什刹海作为南北大运河京城终点码头,由此处卸下来的一船船茶叶、丝绸、粮食、瓷器,伴着随船往来的南北文化与风情,流入宫禁、流入王府、也流入寻常百姓家中。京城的小吃字画、玩器烟壶也由此入航。水系繁衍出属于两河流域、长城脚下的人烟辐凑与物事丰盈,这不能说不是由水而生的一种文明!而今,此情此景早已无从想象。
如今的北京需要从长江引水来缓解缺水之危,北京已连续九年干旱,今年更是创造了110
天无降水的历史记录……
城市扩张,人口膨胀,经济高速发展,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北京的缺水程度日益加深,而全球变暖更是加快了这一过程的发展速度。2010年,北京缺水将达
16.15亿m3,远大于08年密云水库的最大蓄水量,大约是北京人3年的用水量。
为了记录这次三十年一遇的秋冬大旱,我们去河南灾区了解情况。当我看到两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在干枯的河南水库底行走时,真不知道他们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晃动着手中用来盛水的空瓶子,尚无法理解干旱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也许在他们看来,这种干旱已经成为了生活常态,也许他们再也无法见到水库丰盈时的样子了。
北京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会在之后的9个月里行走中国,见证变暖影响,加入我们,给未来一个选择的权力。不要让现状成为定论,行动带来改变!
http://icare.greenpeace.org.cn/attachments/2009/03/6385_200903301042151dW2C.jpg
2007年,永定河下游,北京三家峡水库段。长时间断流<
/span>
作者:李昂
加入我在乎行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