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秘冷峻的珠穆朗玛
昨晚在藏民的茶馆住了一夜,比起帐篷来肯定是舒服的,但是为了工作方便,我们的营地还是需要扎到珠峰北坡大本营。藏民茶馆吃的东西可是真贵,我们8个人的早餐——简简单单的稀饭和馒头就花了210元。但是想想当地藏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自每年的两个登山季节,他们把粮食运到5000多米的山上,不贵才怪。
找了个背风取水近的地方把营地扎下了,旁边是一个商业登山的营地,我们叫它高档社区,因为帐篷里铺着红地毯,加湿器、取暖器、绿色植物、宽屏投影电影…应有尽有,原来就是那拨房地产商人,相比之下,绿色和平的营地就简单得多了。

绿色和平在珠峰大本营建设营地

建起绿色和平营地
本组图片摄影
John Novis
负责后勤的张沿饭做得不错,众人赞不绝口。匡铟他们主动帮忙洗菜,回来后说,他们做了一个英明的决定,把所有的肉全洗好了,分为八份,每天一份,为了保鲜,把这八块肉埋在结冰的冰湖里了,标记是离水边8步的8个小雪堆——挺聪明的,回到营地还自我陶醉。
下午,到中国登协的营地打听最近几天的天气预报,正和登协的袁大哥说着话,突然看到我们营地那边一个人在飞奔着追狗。我们都说,这人是“疯子”,竟然在海拔5100米的地方追狗。
袁大哥告诉我,大本营的狗肯定会把我们埋在冰湖的肉肉扒出来吃了的,回到营地我赶快告诉匡铟,JOHN和匡铟就急忙找肉去了。谁知下午的大风已经把冰面吹得像鱼鳞似的,哪去找那8个标记性的雪堆。匡铟很懊恼,说都是因为她我们今后的伙食只能是素餐了。
按计划明天是适应性训练,只要求大家走到三叉口,海拔上升100多米——5300米。
真的很幸运,我以前中国登协的教练都在山上,我就厚着脸皮请薛教练帮我安排一个人给JOHN补补课,临时抱佛脚——抓紧时间培训一些高山设备的使用和安全知识。没想到薛教练帮我请了王勇峰(中国国家登山队队长)给JOHN培训。我可不敢劳王大队长的大驾,于是改请了小王教练——中国登协的王云龙(也是我以前的教练)给JOHN做培训。安全带、冰爪的正确穿戴、块挂的使用、如何接组、如何自救…….,在海拔5100米缺氧的状态下,我不知道JOHN能不能消化这么多第一次接触的知识。

摄影师JOHN在大本营接受攀冰设备使用的培训
大家带的电子设备很多,所以我们自备了发电机,可没想到今年这台本田发电机不工作了。发10多分钟,就自动停机,真是没办法,去年使用还很正常,后来发现大概是因为进气口太小,所以问题不断,和我们一样“进气”也很困难,有时难免工作不正常。

绿色和平喜马拉雅考察队 钟峪
2007年4月26日
珠峰大本营布满了石头和砂砾。一些帐篷点缀其中,那是来自世界各地准备攀登珠峰的人们的临时住处。我们把绿色和平的简单营地建了起来,而向导们则为我们准备食物。
绿色和平考察队携带的手提电脑、手机、照相器材等都需要充电,而我们只能去使用从那些较大的帐篷里的发电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向导把我们带到了他所在的商业登山营地,我们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有暖炉、加热器……员工们正舒舒服服地靠在沙发上看日本黑帮电影——宽屏立体声。

绿色和平喜马拉雅考察队
John Novis
2007年4月26日
绿色和平喜马拉雅考察队在珠峰拍摄冰川消融情况的同时,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雁正在曼谷参加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第三工作组《气候变化2007:减缓》的发布过程……
曼谷时间,五四青年节清晨五点,在联合国会议中心大厅里面,会议主席终于敲响小木槌,宣布最后一天的讨论结束,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第三工作组《气候变化2007:减缓》的摘要差不多算是尘埃落定,可以呈上全世界决策者的案头。十小时之后,报告将从这里向全世界公开发布,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未来十几年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会对我们的未来带来深远影响。减缓气候变化刻不容缓。”大厅里上百个国家数百号代表都起立鼓掌,坐在会场最后一排的我跟着想站起来,却发现自己两眼昏花,腿已经坐木了,曼谷超级强劲的冷气吹得脑袋也快停止运转了。
在过去的一周里,作为NGO观察员代表团的一员,眼瞅着就这薄薄36页纸的word文件在无数修改、讨价还价中慢慢定型,成为可能影响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重要文档,心里还真是欣慰,虽然我自己感觉除了“观察”之外没做什么贡献……
IPCC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简称,是由世界各国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咨询机构,每五六年一次会对全世界科学文献进行综述,整理出一本反映最新、最权威的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报告。这既是科学家们接下去开展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和风向标,也会吸引媒体的大量注意,从而把全球变暖的信息传达给大众。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这次在曼谷讨论的《决策者摘要》。顾名思义,这是从上千页的科技描述中提取出关键的内容,并用易于理解的精炼语言写就,以供各国政府今后几年决策参考。第三工作组报告的任务是分析评估所有可行或者可能变得可行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办法,其中从改变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建筑节能、混合燃料汽车、到改变生活方式、促进节能科技发展等等,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部门,可谓包罗万象。
正因为如此,《决策者摘要》里面写什么、怎么写都有极大的政治价值。比方说,一种减排办法是能“显著”减少排放、还是“相当”或“一定程度”或“有潜力”或“有些情况下”能减少排放,可能会影响决策者的选择。在上百个国家代表的审视下(和我们非政府机构观察员的注视下),摘要被一字一句的仔细推敲、争论,力求不偏不倚、公认无疑,马虎不得。要我说,报告还有相当文学和教学价值,其中的英语凝练准确,简直字字珠玑。
对我来说,会议特别有趣的地方就是有机会看着这么多IQ、EQ出众的人们汇聚一堂,像大专辩论赛或编辑审稿会一样为貌似鸡毛蒜皮的字眼斗智斗勇,让人大为眼界。而仔细思考,会发现绝没有无缘无故的分歧,每个争论的背后都隐藏着各国对这些减缓气候变化措施的不同立场。比方说,主要靠烧煤为主来发电供热的国家会对跟煤炭有关的字句特别在意;印尼、巴西这些森林面积大、毁林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比例也比较高的国家,则格外推崇通过造林和减少毁林来增加二氧化碳吸收一类的选项。这个过程像是一个集中短训班,只要几天时间,一个对气候变化国际政治毫无了解的人也能大概明了北方、南方各国都在想些什么。对我们来说,这将是一笔价值不菲的经验财富。
下午3点多,发布会如期进行。我坐在会场里,不由得想到前两个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07:科学背景》和《影响、适应与脆弱性》前几个月在巴黎、布鲁塞相继发布时,我还只能在办公室里猛刷IPCC网站上,瞅着断断续续的webcam,等更新等得着急上火。而现在竟能亲见第四次评估报告至关重要的完结篇,见识上百长枪短炮的阵仗,深刻的感受到来自全球的热切关注,多少有点浮想联翩。由人类自己挑起的气候变化对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在产生各种各样的切肤影响,若全世界还这么可着劲排放二氧化碳,它将会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世界。《气候变化2007:减缓》拾掇出来一整个工具箱来对付气候变化,有的现在还不够强大,但有后劲,将来一定能成气候,比如太阳能风能;有的不起眼、不新鲜,但真下功夫也能派上大用场,比方说能效;有的呢,例如把二氧化碳碳填埋到地下的主意,看起来新潮耀眼,但恐怕现在谁也拿不准里面是银还是蜡。凡此种种。
解决方案既出,余下事情很简单,就一句话,手握地球未来的决策者们,你们真的没时间犹豫了,赶紧动手吧。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项目主任李雁
2007年5月4日
背景知识----IPCC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建立。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评估与理解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这种变化的潜在影响以及适应和减缓方案的科学基础有关的科技和社会经济信息。IPCC的一项主要活动是定期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现状进行评估,由各国数百位专家把全世界权威科技文献中的相关信息归集成著名的IPCC《评估报告》。每份评估报告都包括一个以联合国所有官方语言出版的“决策者摘要”(SPM),其中反映了对气候变化主题的最新认识,并且是以非专业人士易于理解的方式编写的。前三份评估报告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1年发表,2007年最新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三个工作组已经全部公布,三个工作组分别是探讨气候变化科学背景的第一工作组《气候变化2007:科学基础》、评价气候变化影响的《影响、适应与脆弱性》以及探讨减缓措施的《减缓》。
第四次IPCC评估报告的第三工作组五月初在泰国曼谷经过各国代表团讨论后发布。绿色和平作为观察员出席了为期5天的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