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出行不只是个人行为 应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姑娘山驴友失踪事件引发的思考
文/吴剑波
国庆长假已经在或喧嚣或宁静当中过去。然而,国庆长假期间发生的一些关于出行的“事故事件”却深入人心,引人思考。譬如国庆长假最后一天发生的三起特大交通事故,56个鲜活的生命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与这三起特大事故相比,另外一起同样因出游引发的四姑娘山驴友失踪事件更值得我们深思和回味。
据媒体报道:9月29日,9名户外运动爱好者与日隆镇(位于四川省阿坝自治州小金县)当地4名背夫、1名协作,共14人一起穿越四姑娘山。在从日隆进入龙眼地区穿越至卧龙过程中,14名驴友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失踪期间,相关部门一直全力组织力量对穿越四姑娘山驴友进行搜救。10月12日10点35分,在和外界失去联系长达13天之后,这14名驴友又才和外界取得了联系,社会各界牵挂担忧的驴友生命安全有了保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次这14名驴友选择的穿越挑战路线早已被四川省登山协会等相关部门封闭,驴友们擅自选择封闭路线私自穿越的冒险做法导致了这一场事件的发生。
近几年,驴友因登山、探险等户外项目而发生意外和导致事故的情况不在少数。比如前两年上海复旦大学登山事件,18名学生攀登黄山被困数日后被救,但24岁的安徽民警张宁海却永远离开了我们。所有这些事件中,一条最直接且占有相当大比例导致事故的原因就是驴友违规违禁,擅自选择封闭的危险路线,进入安全“盲区”。复旦大学登山事件和此次四姑娘山穿越事件均是因此而生。而“驴友”本身的安全知识、地理常识、救生知识、心理素质等也是参差不齐。从很大程度上讲,出现事故的基本属于非专业人事。
此次四姑娘山失踪驴友,根据失踪队员朋友罗女士介绍,有9名队员来自广东、上海和浙江三地,基本都是80、90后,其中有4名女队员。而据驴友家属说,这支队伍都是网上召集的,他们9月28号在成都集合,29号在卧龙扎营。此前这批游客只有6人在四姑娘山户外活动管理中心办理户外登记手续,申请自9月30日至10月2日到四姑娘山景区海子沟从事露营活动,而非穿越禁止通行的路线。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平常工作繁忙,没有集中的时间出游。国庆、春节大假便成为大家扎堆外出旅游的时间段。在旅游项目中,登山、探险等户外活动成为很多人的新宠和首选。一人游、两人行、组队探险、群体穿越,形式多样。而在景区和路线的选择上,有一部分人就喜欢与众不同,甚至是冒着极高的安全风险选择封闭的违禁路线。在被封闭的景区范围中,通信、安全等不能得到保障,有的甚至是百分之百的“盲区”。驴友在这样高风险的情况下“探险”、“穿越”,固然勇气可嘉,其实质是拿生命做赌注、以生命为代价。
每一次驴友失踪甚至丧生这些事件发生以后势必会对社会造成的不小的负面影响。每一次对于失踪驴友的搜救工作,其占用的公共资源仔细算来,成本不菲。搜救成功,可喜可贺,没有白费功夫,亲人可团聚、家庭能团圆,可以赢得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不成功呢,亲人以泪洗面、痛不欲生;国家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完全白费功夫,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
对于已经发生驴友事故,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从中汲取教训。而对于今后如何有效防范此类事故发生则更应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一方面,广大驴友在每一次出行前尤其应当慎重思考,登山一定要遵守管理方的规定,如实申报路线,不能无视相关的法规,不能因一己之快一时念想而不顾后果、一意孤行。要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另一方面,驴友出行看似属于个人行为,但一旦发生事故,将牵扯到多个部门、耗费社会公共资源、造成不良影响。从这一层面讲,驴友出行更是一个社会行为、公共行为。在此次四姑娘山驴友失踪事件中,当地有4名背夫,还有1名协作人员参与了穿越活动中。背夫被雇佣无可非议,无责可追。而这位协作人员是有相当大责任的。为何在有协作的情况下整支队伍还是进入了违禁区域?这当中应该势必存在一些制度上的漏洞。因此,国家应该出台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此类事件情节性质等予以明确规定,制定对相关人员因过失行为而应该受到的惩处条例,从制度上予以完善规范,进而减少此类事件发生。
希望广大驴友能以此为戒,在每一次出行的时候三思而后行。在放松身心愉悦心情的同时,一定要绷紧安全这根弦,千万不能拿生命当儿戏,以生命安全为代价。
2011.10.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