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这天,作为老男人的我,没有收到玫瑰花,也没送出玫瑰花,老婆不用送(过日子要讲实惠),情人没有,所以省心了。倒是上七年级的女儿疯狂了一把,和班里的几位同学到街上卖玫瑰花,从花店里2元一朵买进,再10元一朵卖出,小赚了一笔。女儿说,还遇到了一个发小,一家三口正街上转,小家伙鼓捣他爸爸给他妈妈送花,结果女儿看在熟人面上,一朵只卖5元。
我收到一条短信,说的是几种人过情人节:傻气的送点花草;轻浮的领着乱跑;俗气的喝足吃饱;无聊的跳跳舞蹈;胆大的搂搂抱抱;疯狂的就地放倒;胆小的发个信息问好;没有的呆在家里好好思考。我属于思考类型的男人。
“情人”这个词在中国的语境中不是好词。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别造成的。在西方,情人节的抒情对象,可以是老婆,更可以是真正意义上情人,广义一点,可以是一切女人。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作为男人,你就大胆送花吧,可以送出感情,送出浪漫,送出品质。而在咱们中国就不能这么明目张胆。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情人,就是老婆之外的有那种暧昧关系的女人,再深层次点,就是二奶之类的人。即使没有结婚成家的男人,刚有了女朋友,也不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女友,说这是我的情人。如果非要把情人这个词说出点文化意味来,则只能说“有情人”,比如“有情人终成眷属”。有个歌叫《你是我的情人》,很有西域风情,很动感,很性感,我们也只是从文学或美学角度理解的。
在中国,很多人还是对情人感兴趣的。当年上大学时,流行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和她的情人》,书很黄很纯情,我们很馋很无聊,都传着看,有的人还专门躲在被窝里看。中国男人都是有三妻六妾文化情结的,值得注意的是,三妻六妾的立足点,还是家,是把女人当作家人,只不过是侧室或偏房。现在,很多大款、官员养情人,虽然对情人比对自己的老婆还要好,但情人还是不同于家人。话又说回来,正因为不是家人,所以才能制造更多的浪漫,吃不着的远比吃着的更诱人。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但很多节日都有吃有关,能制造浪漫的非常少。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吃文化,西方文化是性文化。中国最大的节日春节,核心底蕴就是一家子团聚在一起吃。另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中秋,也要吃月饼。稍微有点浪漫气息的是七月七的祈巧节,牛郎织女相会,可惜太凄凉,称作东方的情人节似乎也不太合适。这是中国文化上的一种缺陷。我们应该进一步丰富节日内涵,保卫我们自己的节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