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泓峰: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标签:
均衡管理发展 |
一、恢弘超凡,有容乃大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基石”
森林文化不是纯粹的森林树木或森林动、植物文化,而是以此为基础不断再生、与时俱进的文化。笔者认为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森林文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形式:
一是物质文明。既包括鬼斧神工般的峰林地貌、气势恢弘的雪山冰川、旖旎秀静的湖泊岛屿、令人震撼的奇峡飞瀑、形态各异的野生植物、活泼灵动的森林动物等,也包括垦辟、采集、驯养、伐木、渔猎、编织、建筑、造纸等。这些物质文明,反映和记录了人类适应、改造和征服森林活动的智慧与艰辛。
二是图腾宗教。《礼记·祭法》所记载:“山林山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森林作为人类早期的生活摇篮,成为自然崇拜的主要发源地。如北欧神话的宇宙树、苏美尔人把宇宙看作从海洋中生长出的巨大无比的树木、日本的祖先被称为“森之民”、中国很多地方还有祭拜山神和“树老”的习俗。延至现代,宗教的发展更加与森林密不可分。主要场所在深山幽林,各种教义倡导植树护林,宗教有圣诞树、菩提树、善恶树,有天国净土如森林公园。人类对森林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以及因此而衍生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都寓寄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体现了人类的生态记忆、生态眷恋和生态追求。
三是艺术审美。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人们对山、水、树木、花草及动物等生态因子的认识愈益深化,森林文化又不断与时俱进,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如日本的照叶林文化和枹栎森林文化,俄罗斯的白桦林文化,西方日益繁荣的园林、建筑、雕塑、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我国闽粤台沿海的崇榕文化、海南椰树文化、南方的杉文化、北方的柏槐柳文化,以及茶乡、竹乡、枣乡等对应的地域文化,并以诗词歌赋、绘画、雕刻、茶道、习俗等形式精彩纷呈,无数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以森林作为思考、创作的源泉,为人类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是历史地理。盘虬卧龙的古树名木、悠久神秘的历史遗迹、北雄南秀的园林庄园、雄伟古朴的寺院道观,像叙事诗一样刻录着“上古”“中古”“近古”和“今世”人类文明从森林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积淀。特点不一的植物带、区域不同的动物群、特色鲜明的地标产品,都综合反映着当地的地理、地质和气候条件。另外,森林是近现代中国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侵略的主战场,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教科书和一系列红色教育基地。
总体来讲,森林文化是健康向上、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是和合融洽、协调统一的和谐文化,是绿色文明、公益均衡的生态文化。人们在讴歌自然、礼赞树木、寓意花草的艺术氛围中,可切身领会到森林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坚韧顽强、蓬勃向上、刚健有为的精神熏染中,可实地感受到森林文化的进取精神;在和合为贵、道法自然、系统均衡的哲学感悟中,可深刻体会到森林文化的中和精神;在宽厚仁爱、兼收并蓄、厚德载物的心灵洗涤中,可自觉领悟到森林文化的包容精神。
森林文化具有养身(身体)、养心(心理)、养性(性情)、养智(智慧)、养德(品德)“五养”功效,对于改善国民的精神状态、防治心理疾病、增强国民心理健康上,将起到无与伦比的巨大成效。
二、种类繁多,安全优质的森林食品,是保障健康的“灵丹妙药”
“民以食为天”新中国成立后,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国家首要战略,并从70年代中期开始化肥、农药量产及大量进口。当前,我国年消耗化肥6000万吨、农药170万吨及医药3.2万亿元、兽药520亿元,人均通过粮食食品消耗化肥89斤、农药2.51斤及医药2370元、兽药38.5元,化肥和农药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医药兽药消耗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过度的使用化肥和农(兽)药,导致耕地及环境严重污染,食品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国民健康受到巨大侵蚀,75%处于亚健康状态。从2010年起我国医疗费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2%,远超GDP增幅。
当前,我国年产量约6.2亿吨,年消耗粮食5.2亿吨。资料表明,化肥对我国的粮食贡献率高达40%,如果按我国化肥使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计算,那么需要降低化肥使用量60%以上,这就意味着我国粮食产量因化肥使用降低因素要降低约1.5亿吨,继而出现粮食自主供给困境。
如何在做到“食以安为先”,把好“病从口入关”的前提下,还要确保“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我们寻找替代解决食品供应、环境污染及保障国民健康的有效路径。
理论上森林、深海、沙漠是我国没有受到污染的地域。深海资源虽丰富但受技术、国际公约等条件限制,很难大面积开发;沙漠几乎没有资源开发。可以说46亿亩森林是我国没有任何污染并可大举开发的生态、绿色、有机资源,大力发展森林生态食品产业,无疑将成为服务国民健康和社会发展最有力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森林生态食品是指来自良好森林环境,遵循动植物自然生长规律,来自山野,产于森林,无人工合成添加物,不使用化肥、农药及除草剂,具有原生态、无污染、健康、安全等特性,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标准质量安全要求的各类可食用林产品。森林食品涵盖野生及人工种养殖两大类,具体包括森林蔬菜、菌类、粮食、油料、水果、饮料、药材、峰品、香料、坚果、肉类、茶叶等。
优质的森林生态食品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强调产地环境的安全和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因其高营养、无污染,原料珍贵、纯净的特征,从而保障了食用安全性。同时,很多森林食品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功效,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膳食指南的要求,符合现代人的健康和发展需求。森林生态食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安全食品的需求,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国家《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林下种植总面积达到6.4亿,占46亿亩林地面积13.9%。按上述6.4亿亩的规划和产量,在考虑近40亿亩野生资源产量,笔者预计如果经营管理得当,森林每年提供1.5亿吨食品完全没有问题,可替代农业粮食食品产量的24%,完全可弥补降低化肥使用量带来的粮食减产而影响粮食保障因素。而由此带来的森林看护、抚育、环境改善、产业旅游、国民健康等延伸效应更是可观。
三、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的森林旅游,是养生保健的“世外桃源”
世界卫生组织警示:21世纪人类头号杀手是心理问题。世界范围内,目前与情绪有关的疾病已达到200多种,每年有100万人自杀。专家表示,森林旅游康养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最好路径。
森林里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空气负离子和芬多精。长久待在都市密闭房间内,人们会觉得头昏脑涨,当来到森林海边、瀑布等地方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神清气爽,这就是负氧离子的作用,它具有镇静、镇痛、镇咳、止痒、利尿、增食欲、降血压之效,因此在医学界享有“维他氧”“空气维生素”等美称。据测定:在城市房子里每立方厘米只有四五十个负离子,林荫处有一二百个,而在森林中则达到一万个至五万个之多。
森林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吸收有害气体。森林中的“芬多精”具有显著的抗菌效果, 能净化空气、降低污染,使呼吸顺畅,精神旺盛,达到清醒效果。芬多精由人体呼吸循环进入体内,间接助力于人身的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帮助对抗文明病之困扰, 以达到身心均衡之调整。
人类具有“亲水”与“亲近森林(绿色)”的天性,随着经济收入及环境的改善提高,这种“天性”很快转化为森林旅游的消费需求。
在最早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德国,国家强制性地要求公务员参加森林康养。推行森林康养后,其国家医疗费用总支付减少30%,国民健康指数总体上升30%。日本发起“入森林、浴精气、锻炼身心”的森林浴运动,建立了严格的森林疗养基地认证制度和森林疗养师资格考试制度,还专门成立了森林医学研究会。法国每年森林游憩人数达6亿人次,60%的城市家庭每年至少要到森林旅游一次;美国每年参加森林游憩的人数高达20亿人次,森林旅游消费高达3000亿美元,人均收入的12.5%都花在森林旅游上;拉美森林旅游占整个旅游收入的90%以上。
森林旅游是当今主流消费观念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的重要内容。2018年全国森林旅游和康养超过16亿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5%,创造社会综合产值接近1.5万亿元,产值增速达19.28%,森林旅游已成为中国民众特别是城镇居民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四、方兴未艾,欣欣向荣的森林康养,是创业发展的“朝阳产业”
我国幅员辽阔,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上森林风景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从世界屋脊到东海之滨,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广袤的林区内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这些森林景观与丰富的自然景观如鬼斧神工般的峰林地貌、气势恢弘的雪山冰川、旖旎秀静的湖泊岛屿、令人震撼的奇峡飞瀑等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天然物质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2018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7.33万亿元,2020年林产业产值将达到9万亿,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600亿美元,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达1.57亿吨。森林是“地球之肺”及大自然环境的“调度师”和“绿色财富”,作为陆地生态的主体,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是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是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随着国务院及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森林食品认证管理办法》等战略规划、指导意见、法律法规的印发出台,森林康养产业作为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已被列入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和推进。
近年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深入部署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积极与德、日、韩等国开展国际合作,如中韩合作的北京八达岭森林体验中心、中德共建的甘肃秦州森林体验教育中心、福建旗山国家森林公园、中法合作飞跃丛林冒险乐园及陕西省筹建的多处森林体验基地等,为我国森林康养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从八十年代开始,以森林公园建设为主体的森林旅游业在我国悄然兴起并获得长足发展。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在全国试点建设50个森林特色小镇,黑龙江、吉林、湖南、云南、贵州、江西、
森林康养具有特殊的促进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是现阶段,我国森林服务于人类的产品功能单一,基本止于吃、住、玩的观光型旅游,康复、保健、疗养、养老、科普教育、中华养生文化等森林康养业务,都还没有借助森林环境形成个性化、整体化的服务产品。与国家《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将达到15万亿元的目标,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以森林康养产业为核心形成森林看护、防火、培育、砍伐、加工、营销、教育、规划设计、文化艺术全产业链,预计将占全球产业比重15%左右,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是充沛的“绿色银行”、永恒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无疑将成为现代资本和有识之士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