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泓峰:几代拼搏赢尊重
——中南美洲华侨华人生活侧记
初涉中南美洲,华人历尽艰辛,却有着不怕吃苦、奋斗拼搏的精神,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改变了被奴役的命运,生活状况和经济基础慢慢稳定,有的人还逐渐走入当地上层社会。现在,不少华侨华人在中南美政府担任要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的华侨华人已经赢得了当地人的广泛尊重。
几经奋斗立足南美
中国人移居中南美洲至少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最早抵达中南美洲的中国移民都是零散而来。19世纪初,开始有成批华工移民中南美洲。其大部分来自中国东南沿海,主要来自福建的厦门,广东中山、鹤山、开平、恩平、南海、台山等地。
19世纪中期,中国正处在鸦片战争之后的创痛之中,民不聊生,许多人被迫签订了出外当苦工的卖身契约。当时从中国的广东到达中南美海上航行要120多天,众多华工被紧塞在船舱里,大概有1/10的劳工死在船上;而侥幸活下来的,也在工地或地主庄园里过着奴隶般的生活。
华工赴美途中历尽艰险,抵达美洲后沦为苦力,从事开矿、修筑铁路、种茶种棉等工作,卖身契的合约未满便惨死异乡的中国人比比皆是。随着铁路、公路、运河等建筑工程完工,华工在完成当地人所不愿作的苦力工作之后,却受到美洲各国的排斥、歧视、限制入境、甚至驱赶等不公正的待遇。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与美国和拉美一些国家成为同盟国之后,华人在当地所受的非人待遇才逐渐得到改变,长达一个世纪的受欺压、受歧视、受凌辱的悲惨历史才得以结束。
19世纪初、特别是19世纪中期大规模到达南美的中国苦工,熬过卖身契合约(一般为8年),成为自由之身后,大都靠卖凉茶、花生米、木炭等糊口度日。之后,开始有人从中国带来工艺品,如刺绣、雕刻、披肩等在当地贩卖。由于这些商品大受欢迎,有的中国移民便开始提着包裹沿街逐户敲门推销,被称为“提包生意”。因为提包生意全家都能做,特别是妇女和小孩还会得到主顾的信任与怜爱,所以这种糊口方式在中南美洲风行一时。
中国人节俭、肯吃苦,全家老少一起努力工作,点滴积累。第一代劳工的子女们成人后开始摆脱种植园的奴隶生活。到了20世纪40年代,孙辈们又摆脱了沿街叫卖的生活方式,在中南美洲开起了杂货店。老一辈华裔备受没有文化的痛苦和屈辱,达到温饱后,马上省下钱来让儿孙辈在当地接受教育。受教育的华裔后辈开始从20世纪70年代进入当地的中层社会,改变了中国人长期作为奴隶、小商贩的形象。
服务当地事业有成
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优于老一辈,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南美地区的华侨华人,开始从事文化、教育、艺术、科研事业。他们不但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而且逐渐走入当地上层社会,同时也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南美洲,目前约有华人近90万,占全球华人总数不到3%。其分布为,秘鲁30万,巴西20万,巴拿马10万,委内瑞拉8万,阿根廷、墨西哥、哥斯巴黎加各6万,苏里南4万。
秘鲁是华侨华人人数最多、移民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据文献记载,明清时期就有中国商人、工匠、水手抵达秘鲁经商、做工。秘鲁闻名于世的中央铁路及许多重要的公路、矿山、港口,都凝聚着华工的生命和血汗。
华侨华人大多居住在秘鲁西部沿海地区,仅首都利马一市就聚居着秘鲁60%至70%的华侨华人。秘鲁的华裔黄氏公司在利马开有近30家超市,占当地超市份额的70%。
老一辈秘鲁华商,大多经营餐馆及中小工商企业。年轻一代的华裔则从事医生、教授、工程师、艺术家和军、政官员等职业。
在巴西,华侨华人多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抵达者,主要从事批发业和进口贸易,事业正处于起步、上升阶段。华侨华人并以勤劳和节俭赢得了巴西人的尊重。巴西“石油巨子”林训明经营的企业是巴西石化工业支柱之一,沈鹏冲的系列养殖加工企业集团则是巴西500强企业之一。
为表彰中国移民,圣保罗议会甚至将每年的10月7日定为“中国移民日”。
在巴拿马,当地的华侨华人以40-50岁青壮年为主体,第一代移民约占60%,20世纪80年代以后抵达者占70%。在巴拿马,90%的小超市(杂货店)由华侨华人所开,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阿根廷、委内瑞拉、苏里南、哥斯达黎加的华侨华人多从事餐馆、超市、杂货店、进出口贸易等行业,生活状况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准。
中南美洲华裔和华侨华人普遍事业有成,经济和生活状况优于当地平均水准。现在当地的华裔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多从事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备受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华裔和华侨华人经济在当地占有一席之地。
政治地位日益提升
在中南美洲,华人不仅经济地位得到改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当然,在各个国家,华人参政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秘鲁、苏里南、巴拿马的华人已经能够参政议政;巴西等一些国家华人虽能致富,但还很难进入政界;而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等国的华人还没有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在阿根廷和智利等国,目前还极少有华人获得政府公职,这两个国家的大部分华人从事超市和餐饮等行业。
据统计,目前在秘鲁的华侨华人在秘鲁地位较高,华人参政基本没有种族障碍,从秘鲁部长会议主席(总理)许会,到秘鲁北方自由省省长陈汉威,都是在秘鲁参政的华人代表人物。
维克托·许会出任秘鲁国政府总理,是华人登上南美政坛的重大事件。许会,祖籍中国开平,生于秘鲁。从1969年起出任秘鲁政府工商和旅游部长,1992年当选国会议员,1996年出任国会主席。1999年1月,他接受藤森总理的委任,出任部长会议主席(总理)。一位华人当上总理,这在秘鲁历史上是破天荒的。
1995年秘鲁会议选举中,有6位华人当选,占总数的5%。在秘鲁,还有不少华人进入了军界,如杨赫脱,1990年获得少将军衔。
当然,华人在秘鲁政坛表现活跃有其特殊原因。秘鲁的特殊之处在于,该国印第安人占人口总数的40%以上,印欧混血人种占30%多。这些人与华人外表相似,长期受欧洲殖民者的压迫,没有种族优越感,对华人的歧视和限制较少。这是华人在拉美其他国家只能以经营为主,而在秘鲁却能进入政、军、外交界的主要原因。
除秘鲁外,苏里南也是华人参政水平较高的国家。2000年1月1日,作为全荷华人联合会副主席的苏里南华人何天顺,被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任命为北荷兰省市市长。他是荷兰政坛历史上第一位外侨市长,迄今也是西欧,及至全欧洲第一位华裔市长。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巴拿马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引进资金、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国华人人口有了显著增加。当地土生华人多受过良好教育,学有专长,又具有公民权,按照该国法律,可以担任包括政府公职在内的各种职业。目前已有多名华人当上了议会的议员、政府的部长或市长,如担任巴拿马驻美大使的叶祥生、担任政府部长的卢婉琼、李诗雅、莫新庆、马历迪、李智明等人,还有移民局局长郑道英、中央银行总裁陈奉天、大法官郑仲衡都是其中的代表。
虽然中南美洲各国华人参政还有较大差别,但是可以看出华侨华人政治地位今非昔比。进入政界的华人能更好地向当地人展示华裔不仅努力、节俭,而且认真、正直、关心社会的形象。这些都对居住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他们自然赢得了人们认可与尊重。
积极投身文化事业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中南美洲的华侨华人开始发展社团以及文化建设,创办侨团、侨校、侨报。
秘鲁首都的“唐人街”位于利马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帕鲁罗街。在唐人街中心区设有秘鲁华侨中心团体——通惠总局。办公室大厅左侧是当年光绪皇帝给通惠总局御笔题写的“通商惠工”横匾;光绪皇帝为外侨社题匾这是惟一一次。对面墙的祖宗牌位处,供有清政府首任驻秘鲁公使郑藻如像。通惠总局是100多年前由郑倡导成立,取“通商惠工”之意。总局由八大华人会馆组成,是华侨组织的总管。2008年四川地震发生后,通惠总局5月18日举行《抗震救灾,有你有我》赈灾筹款晚会,共筹得20万美元赈灾捐款,创近年来秘鲁侨界筹款数额之最。
另外,通惠总局也组织人员进行舞龙、舞狮演练,参与秘鲁国庆节系列庆祝活动,并办有《秘华商报》和两所学校。
墨西哥的墨西加利是南美洲的又一个“中国城”。墨西哥有侨团约40个。委内瑞拉,有侨团近20个,有中文补习学校3所,有华文报刊《委华报》和《委国侨报》两家。
苏里南有6个侨团,最早者成立于1880年(广义堂)。有全日制华文小学校2所。有华文报刊2份,总发行量1500份。
在委内瑞拉,有侨团近20个,中文补习学校3所,华文报刊《委华报》和《委国侨报》两家。阿根廷,有侨团30个,侨校4所,在阿注册发行的华文报刊5份,总发行量2500份。哥斯达黎加,有侨团20多个,多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立者等。
中南美洲众多的侨团、侨校、侨报,为华侨华人在当地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同时也为中南美洲地区的人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发展中国与当地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历史贡献举世瞩目
中南美洲华侨华人在近五百年的时间里,几代人用血汗与才智为自己赢得了生存、自由与尊严。他们对当地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举世瞩目。
在交通建设方面,1852年-1856年间2万华工参与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8000华工作为主力参加了秘鲁利马—奥罗亚铁路的修建工程。在商业方面,如巴拿马、秘鲁、墨西哥等国在19世纪70年代均有华侨经营的商店。20世纪初,华侨的商业活动更是遍及中南美洲100多个城市,并且在许多城市形成了唐人街。在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多元化方面,如1987年巴拿马成立消防大队,下设两个部队,其中之一是中国队,因中国人捐款最多而命名。巴拿马人当初很少吃米,今天稻米消费为拉美之冠,这与华工所带入的米食文化很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