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着眼长远利益,美国发动对伊战争
在“冷战”时代,一切国际问题都可归结为政治问题,军事活动是为了政治,经济活动是为了政治,文化活动是为了政治。在“全球化”时代,一切国际问题又可归结为经济问题,所以美国总统、法国总统访华时,都不会忘了替本国企业推销产品。
美国2002年发动的对伊战争,可以说是美国自建国以来理由最不充足的一场战争,尽管美国一再宣称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清查伊拉克正在秘密研制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解除全世界面临的恐怖威胁,但连卖菜的小贩都知道这不是真的。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呢?主要还是为了经济目的。当然,现代战争与过去的掠夺战争不同,美国不可能从战场上直接得到经济利益,恰恰相反,还要为此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直接的军费开支近千亿美元,为了重建伊拉克,还需要陆续付出数千亿美元。这笔“投资”如此巨大,短期内连“成本”都无法收回,更不用说“利润”。很显然,美国打这一仗,是出于长远的经济利益。那么,美国的利益在哪里呢?
第一,争夺战略资源的控制权。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美国历来是石油消费大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6%,石油消费量却占全球石油产量的30%。虽然美国的石油藏量也很丰富,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却不甚积极,当然是为了留一手。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石油产量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近一半以上的石油消费依赖于进口,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进口原油占其消耗总量的51%。据预测,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增至64%。
中东地区是世界最主要的石油产区,占世界总探明剩余可采石油储量的68%,而且中东油田的规模大多为巨型和大型,储量的丰度和油井产量高,开采成本低,所以十分诱人。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125亿桶,占世界石油储量的第二位,美国石油进口量的10%来自伊拉克。如果美国能够控制伊拉克,就能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建立起廉价而丰富的石油能源储备,美国的经济增长也就有了现实的保障。
在今后若干年,石油都将是全世界的隐疾,它的价格涨跌,直接关系到全球经济的景气和衰退,并进而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最近30年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几乎都跟石油有关。直到新的替代资源出现,这种“慢性病”才能彻底根治。所以,作为经济策划人,始终应该将石油问题列入思考范围。即使进行的是跟石油完全无关的经济策划,石油问题也不是一个无关问题。
第二,巩固经济霸主地位。
美国花数千亿美元打上一仗,代价确实过于高昂。如果仅仅是为了石油,可能得不偿失。试想,美国能从伊拉克的石油中获得数千亿美元的利益吗?毕竟它不能把伊拉克的石油资源直接据为己有,还是要花钱购买,大不了得到一点价差的好处。何况它即使不打这一仗,也能通过经济或外交手段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资源。所以,美国打这一仗,主要不是为了石油,而是另有目的——巩固经济霸主地位。
美国对这次军事行动取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外号:“震慑与敬畏”。这恐怕不光是让伊拉克“震慑与敬畏”,而是让全世界“震慑与敬畏”。多年来,美国凭借其经济霸主地位,得到了莫大的好处:美元成了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美国是世界商人的投资乐土……于是,财富也不停地往美国汇集。至上世纪末,美国已成为唯一的经济超级大国。但是,到本世纪初,随着高新技术产业泡沫的破灭以及股市巨幅震荡,美国经济经过近十年的持续繁荣后,开始出现衰退。安然等公司造假丑闻的频频曝光,特别是“9.11”事件的爆发,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大量国际资本竞相“抽逃”,离开美国,流向了欧洲和亚洲,华尔街股市持续下跌,美元持续贬值,虽然美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止跌措施,效果仍不明显。
为了恢复全世界对美国的信心,就值得打上一仗了。
多年以来,美国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龙头,它的经济体系以虚拟经济为基础。所谓虚拟经济,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一般认为是相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实体经济而言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虚拟资本一般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如债券、股票)存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还有人认为虚拟经济还包括第三产业、文化产业。
虚拟经济最重要的土壤是信用。因此,只要全世界的投资者对美国有信心,它的虚拟经济就发达,这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也能稳步成长。所以,美国对伊之战,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增强投资者的赢利预期,引导投资者在实体经济领域注入新的投资,以填补高新技术产业泡沫破灭所引发的全社会需求不足。
以战争来促进经济,在美国已不是第一次,此前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索马里战争,美国都达到了赢得信心、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美伊之战确实能给每一个经济策划人以启示:获得经济利益,要从获得信心开始。在现代社会,虚拟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公众的信心指数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增长或衰退。这一现象,符合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得出的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但现代的“信心指数”似乎比“得人心”更实在了。所谓“得人心”,包含了太多的情绪或情感因素,通过花言巧语,通过某些精彩的表演,也许就能“得人心”。但“信心指数”直接联结“盈利指数”,公众看见了实惠,“信心指数”马上增加,否则立即下降。这好像更简明了,对策划人来说,其实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千言万语,不如给人一点实惠。这却是最不容易办到的事。
不过,为了经济利益,像美国这样采取战争的手段,并不可取,极可能导致玩火自焚的结果。到那时,所有的经济利益都会化为灰烬。作为策划人,应该本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立场,从自己有利、他人有利的双重角度去策划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这才是最富智慧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