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著作、文集 |
管理与部门职能的均衡
企业是一部战车,驭夫是企业的管理者,依靠企业的竞争力做为动力,沿着发展的战略目标向前发展。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前提,而管理则是企业经营产生的附加值的容器,管理不到位,经营创造的附加值就会有流失;管理是企业向前发展的加速剂,但管理跟不上,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经营和管理都是企业活动的表现,它们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在企业管理者的领导下的全体员工参与的综合性工作,而所有的企业活动无不与各个职能部门紧密联系,其类型和特征如下表所示:
企业活动 |
特征 |
增值活动 |
是企业价值链中的主要环节,能使企业增值,给企业创造价值。如房地产一系列工作,每一项工作都使土地的价值在增加,这种工作就是增值的。 |
非增值活动 |
不能给企业创造价值,但却是企业运行必不可少的,是企业重要的服务和支持机构。以房地产企业为例,财务、人力资源、行政后勤保障、办公事务、审计检查等这些活动不能使企业价值链中间环节增值,并不因为做了一些账目,土地就增值了,也不因为人力资源部对员工进行了一些培训,土地就增值了。 |
无效活动 |
对企业无任何价值和意义 |
在价值链增值活动中的部门所具有的职能称为主要职能,其负责部门称为主要职能部门。在价值链中的非增值活动,像服务、建议、监督、职能管理等叫做辅助职能,其负责部门属于辅助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能否顺利实现管理职能、管理工作能否到位、部门职能能否顺利实现、企业能否有序发展等等,取决于各职能部门、各环节能否沟通。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管理也变得通畅有序,这样就会形成一种管理与职能部门的均衡态势,企业也会因之而得到和谐发展。
管理与职能部门的均衡,需要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上级部门要贯彻指令,使政令畅通,需要和下级部门沟通;下级部门要完成任务,需要和上级部门沟通。因此,沟通与协调是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程序。
管理者无论多能干,受到自身知识、能力、体力、精力等方面的限制。通常企业领导者大概管理6~12个人比较合适,或者说管理七八个人更合适。这个统计不是绝对的,因为管理多少人与领导人自身能力有关系。例如有的人天生就有领导才干,能管理很多人,但通常还是在6~12个人之间的幅度,幅度太大,或者太小,都很难达到最佳管理效率。
对于一个组织首先要有合适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层次太多,鞭长莫及;幅度过大,疲于应付,反而会造成管理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失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两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层次多势必幅度小,幅度大层次就会减少。管理层次是指组织内纵向管理系统所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层次越多,企业的各项政策、指令传达的时间越长,失真的可能性越大。最理想的状态是消除管理层次,实现信息纵向“短路”,因此,提倡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次。现代化的企业组织更倾向于管理幅度宽层次,即扁平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