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改,是创新,还是邯郸学步

(2011-12-10 10:20:55)
标签:

课改

教育

分类: 1.【原创】士志于道篇

 本文已经发表于2011年12月21日《教育时报》第一版,题目修改为《莫让课改抛弃了精神》。

新课改滚滚而来,就我所在的地方,自上而下,匆匆忙忙,惶惶张张,把黑板一擦换点内容、桌子一拉换个坐姿、作业一印换个程序,然后名之为“某某某教学法”。然后,让全地区的各科教师严格按照A→B→C→D流程讲授,东串串听课,西溜溜教研,堂而皇之地美其名曰“课改”。

 不难想象教师们千篇一律地遵循A→B→C→D的那样始终如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的心灵能忍受多久,教师们的耐心能坚持多久。她是否就超越了老祖先的私学私塾学制?能否走出“培养不出爱因斯坦之类的国际级大师”的教育怪圈?我看很难,因为:其一,我们知道,老祖先的教育培养出了大批国际级的大师,孟子、祖冲之、苏轼、黄道婆等各行各业,无不人才辈出,且于当时绝对称得上国际级大师;其二,我们现在搞得课改大多是形式上的仿生学,而不是从精神上学习,要想“神似”,何其难也!

 

 课改,应当定下基本的宗旨、思路之后,不拘形式,不拘流俗,充分展现教师个体的才华,而不是让教师亦步亦趋而最终举步维艰。[苏]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这应当作为课改的宗旨或精神。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让每位教师的授课有各自的特色,让同一位教师不同课文的讲授有不同的设置——我们知道,学生课堂上的厌倦情绪来自于单调、单一、不变的课堂模式。如果每位教师百花齐放,形成百家争鸣的儒的醇厚、墨的谨严、道的超逸、法的冷峻、名的致密、阴阳的流传等千姿百态、百花争妍的景象,那自然会培养出文学、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的国际级大师,起码说为此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改是改出来的,是教师在跌跌撞撞的实践中升华出来的,她需要一定的视野、学识作为锐意课改的支撑,她需要一定的另类、执着作为锐意课改的动力,她需要一定的爱心、善良作为传到授业解惑的指针,她需要诸如春秋战国时“百家齐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氛围与环境,她需要打破世袭、裙带、阿谀奉承、请客送礼等的束缚,任人唯才,使英雄有用武之地——她不需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授业者,不需要那些没有拿过粉笔、站过讲台而能夸夸其谈的领导,不需要形式上的复制照搬,更不需要乘此机会党同伐异、假公济私。就我所知,课改促成了自上而下“课改指导小组”、“课改办公室”的建立,相应产生了一大批主任、组长、秘书等官衔与职位,这些职位本应当是“学而优则仕”的广博之士的舞台,可惜的是大多沿袭了“花天酒地”的旧习,成了“外行管理内行”的又一场所。可悲啊!!

 

 苏霍姆林斯基向所有教师进一言:“珍惜钻研精神、求知欲、渴慕知识的火花吧。使这点火花不熄灭的唯一源泉,是在劳动中获得成绩的欢乐和劳动者的自豪的感情。请不要忘记,你们的教育技巧赖以生长的土壤,就在于孩子本身,在于他对待知识和对待你们教师的态度。这便是学习的愿望、灵感和对于克服困难的准备。请注意使这种土壤变得肥沃些吧,没有这片沃土便没有学校。”

 教师如此,那些居于高位的教育管理层更需如此,况且,里面有大批滥竽充数之流,就从未摸过粉笔头的复员军人一类亦不在少数。

 

 抛弃了精神的课改,永远是哗众取宠的课改,绝对是失败的课改,只能给那些投机取巧、沽名钓誉的人以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