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大戏《人世间》

标签:
情感散文感悟 |

年代大戏《人世间》
文/摄影/人生如水
现实主义温情大剧《人世间》,好评如潮。该剧在好多拍摄场景都在长春,长影旧址博物馆、长春文化广场的地质宫,54路55路有轨电车,净月潭公园,吉林农业大学,南湖公园等,一幕幕充满历史感的画面,通过故事与镜头全方位呈现在我们面前。看过《人世间》,我专门跑到几处拍摄的取景地,拍点照片回味一下那曾经熟悉的画面。
特别是那些老旧住宅区,和我们当年居住的矿区何其相似,酱油厂、酿酒厂的出渣车间,我们小时候都去过,工矿区的棚户区场景非常真实。近日,长春疫情再燃,长春再次按下暂停键。足不出户,无法再去寻找《人世间》的拍摄场景。
《人世间》是一部以20世纪60、70年代至当下为背景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时间跨度长达50年,以周氏三兄妹的生活和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社会各阶层人民在时代变迁进程中的梦想和努力,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当代中国百姓生活史。我们这帮50后,好像都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所以这部电视剧特别感人,百看不厌,好像整个电视剧,就在演绎我们的经历。《人世间》剧情昂扬向上,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书就了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平民史诗。
由小说改编的《人世间》,演员和剧本双给力,故事以周家为载体,借周家人向周边辐射,一同打造了一部年代大剧。虽说是年代剧,可给我们呈现了各式各样的爱情。爱情的终端是婚姻,婚姻的载体是家庭。一个年代的塑造,就是一个个家庭的共同堆积而来。爱情不是主旋律,但无时无刻都在。没有特意刻画爱情,把爱都融入在了家庭婚姻里,让我们纵观花样人世间,感叹人世的辛酸,不枉人间走一回。
一是周蓉崇拜式的奔赴诗和远方。周蓉青春年少之时,因为诗歌而爱上了青年诗人冯化成。受诗歌的感召,抛下父母兄弟,奔赴贵州大山,寻找自己的幸福爱情。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崇拜而已。可周蓉不这么认为,她就是为了爱而变得勇敢,变得义无反顾。在这里,周蓉的爱情是承载在了诗歌上,因诗歌而爱上了人。
二是周秉昆一见钟情的坚守。周秉昆从见到郑娟第一眼开始,就喜欢上了她,准确地说是爱,比喜欢更深层次。故而他愿意甚至期待每月一次的见面,只为解相思之苦。有人说一见钟情都是见色起意,没错,周秉昆确实也觉得郑娟漂亮。可爱情不是起意这么简单,它需要更久的过程。周秉昆给郑娟送了几年的钱,有别人的,也有他自己的。期间怕断了,甚至卖掉了母亲手中的传家宝。不知从何时起,周秉昆的见色起意变成了一种守护的责任,这也是郑娟为之动容的地方。
三是周秉义的双向奔赴。大哥周秉义和大嫂郝冬梅的爱情开始没有具体交代,但总归是相互吸引,或许有周蓉式的崇拜,亦或许有周秉昆式的一见钟情,抑或是二者兼有。但不同的是,他们互相吸引,就像磁铁的两极一样,无形之中存在着磁场。
四是周家父母的相濡以沫。周爸周妈的爱情从没交代过,但明显能感受到。他们或许不是因为爱情而走到了一起,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产生了爱情。他们一路走来,早已超脱了爱情本身,更是将它进一步进行了升华。他们的爱情也许如他们的子女一般,但我觉得是在相濡以沫中产生,继而在日积月累中壮大,最后一起牵手离去。展现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像德宝和春燕、赶超和于红,更有冯玥和周楠。他们的爱情都没有过多描述,但在生活的点滴中我们能捕捉得到。
《人世间》中,故事发展和情节推进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周秉昆展开的。把那个年代平民百姓的生活演绎的淋漓尽致。生动呈现“光字片”社区普通人身上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的优良品质。以建筑工人周志刚一家三代人为代表的平民群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纵是身陷困境,也要互相帮衬、自立自强。普通人的这种团结精神,形象而生动地体现了原著作者梁晓声所力主的“好人文化”。全剧赖以打动人的,并非“超人”所制造的种种奇观,而是一种带烟火气的百姓负重前行故事,感人肺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