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同学聚会

标签:
情感散文感悟 |

变味的同学聚会
文/摄影/人生如水
我是1962年上小学,吉舒一小(文革叫育红小学),1969年4月24日上中学(舒兰煤矿第一中学),1972年12月中学毕业(舒兰矿务局第五中学)。上小学快50年了,中学毕业也快50年了。遥想当年,绿树成荫的校园里,书声朗朗,笑容纯真,曾经发誓,以后离开学校,哪怕是到了天涯海角,也会和同学保持联系,也要永远珍惜最纯真的同窗情谊。
学校生活转瞬即逝,中学毕业后,我们一同上山下乡,招工回城又在一个矿区工作,考上中专大学的凤毛麟角,我们是特殊的一代人,飞的很高,走的很远的并不多,这辈子最纯的感情,非同学情莫属。这几年同学聚会多了起来,参加同学聚会的心情各不一样。聚来聚去,却觉得有时候的同学聚会变味了。
同学聚会外地归来者居多,往往已经混得有几分人样。凡是从外地回来的同学,总表现的如同衣锦还乡的感觉,即使过得不怎么样,也会显摆自己的成功,自己的富有,结果都是些说大话使小钱的主。没有几个主动掏钱请同学们吃顿饭的,却还要张罗一番,好像自己多风光。说实话,现在都退休了,矿区的退休金都不高,请顿饭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可是那些“富有”的同学,胡吃海喝一通,吹一通牛皮,许下宏天大愿,说了半天都是望风捕影。那些富有的,在服务区买水,连我这个坐蹭车都美舍得没买一瓶,一件小事足以知道这种“富有”多么虚伪。有时候,抢着买单的多半当年穷得叮当响,现在退休金不高的。他要告诉大家,像我这样的也是可以混出来的,你们不要老眼光看人。
表现欲强的喜欢张罗聚会,多数是在社会上混的不错,借机会炫耀一番,毕竟这个社会女人看嫁得好不好,男人看有没有本事。所以,寻找同学聚会的平台,从头至尾都是互相吹嘘,在饭桌上把喝到脸红脖子粗,然后就是醉醺醺地谈谈自己有多能耐,事业多么成功。其中我就遇到一位,自吹自己退休金有多高,家里七个人,就有八台车,他们参加同学聚会,就是为了炫耀,炫耀自己的身份,炫耀自己的富有和能力。引来很多男、女同学的羡慕,因为老家同学没见过这种市面,可是没过几年,却在老家租房子(房租一年也不过千八百块钱),这种人不想让别人以为自己是传说中混得差的那种人,而是今非昔比。无论怎么吹嘘表现,最后还是要露馅的。
炫耀自己的儿女在社会上多么成功,有房有车收入高。同学聚会如果有了介绍儿女近况的,是最让人尴尬的。因为每个人背景不一样,生活的环境不一样。儿女出息的有了谈资,儿女不行的就会难开其口。其实,我们的儿女无论做什么都无可厚非,我们同学聚会就是回忆过去,面向未来,而不是为了某种炫耀。比较落魄的同学则害怕同学会上见面,精神上受到摧残不说,还要作为得意同学炫耀财势的一个比较道具,那些混得好的同学之所以乐衷于同学会,就是来看你的落魄和女同学们的艳羡呢。同学会是又一次的表演罢了。同学聚会的过程,将世俗嘴脸描述的入目三分。不过,这不是聚会的专利,其实人总是会慢慢变的粗俗的,也会变得势力。这几乎是潜意识,根本不用什么言传身教,完全可以自学成才。而且都趋于一个模式。
当今,功利的追求,已经渐渐深入人心,同学不可能例外,尤其是一些“混得好的”同学,既然“富在深山有远亲”,也自然有很多同学趋之若鹜,久而久之,这些同学自然而然有众星捧月的感觉,也就优越起来,无论言谈举止,是一般同学所不及的,一般同学也就敬而远之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楚河汉界、泾渭分明。
既然是社会缩影的同学圈子,肯定也有例外,也总有那么一些同学达到世俗所谓“富贵”的阶层,确能够低调做人,对同学一视同仁,绝无以貌取人的习性,所以就得到很多敬佩。在同学聚会时候,“富贵”的能够不得意,不嚣张,是会做人;“清贫”的,能够坦坦荡荡,不自卑,不自轻,是有骨气。
一场没完没了疫情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脆弱,金钱的无能,健康的无价!所有的祝福就四个字:平安无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