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的东中华路

标签:
情感散文游记 |

长春的东中华路
文/人生如水
长春,是一座拥有779万人口,20565平方公里的美丽都市。2021年,长春建城221年。如今,这座年轻的城市,已有很多闻名中外的城市符号,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城市、中国行走机械工业基地、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汽车城、科教城、电影城、文化城……
长春素有“科教文化名城”之称,是中国智力密集型城市之一,拥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驻长高等院校38所,在校大学生近50万人。长春共有两院院士24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7位,分属于化学、农业、机械、信息、数理、技术等不同学科领域。
长春,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5′,热情是他的代言词;长春,一个多次当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是他的标志;长春,一个浪漫而安稳的城市;长春,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长春,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正热情的伸开双臂,迎接四海宾朋;长春,如长白山上那一泓甘露,清澈明亮、光彩夺目!美哉我长春,与天不老;壮哉我长春,与国无疆!
头一天回长春在南湖公园逛了一圈。第二天我又来到文化广场,虽然已是春天,文化广场仍然是一片萧瑟,拍下几张照片,我便向广场东面走去,穿过东民主路,走进东中华路,经过新华社吉林省分社,穿过牡丹胡同和牡丹街,路边住宅围墙上,粘贴着仿金属的雕塑板,上面是人物的浮雕,文字记述着简要的人物传记。细细端详,才知道这些浮雕都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大师、物理大师、化学大师、古文字大师,看看这些浮雕,真的让人从内心里敬仰。
真没想到在长春市中心,竟有这样一条街路,寂静通幽却曾藏龙卧虎、泰斗云集,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长春市令人瞩目的文化高地——东中华路。20年前,我在这里曾接回参与群访的部分中小学教师,当年,吉林省省长洪湖就住在这里,如今走在这里,这条街和以往一样,没有多少改变,但没想到,竟有这么多大师也在此居住过。
我一一把这些大师的浮雕拍照下来,细细品读了他们业绩和贡献。东中华路这段不长的路,杏花村、牡丹园、儿童公园三面环绕,小溪潺潺流淌。根据记载,早在伪满时期,伪新京都市规划“大马路,四排树,圆广场,小别墅”中,“小别墅”就指这片区域,上风上水上善地,绝佳的环境使得这里成为长春市最美的街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长春市政府将这片住宅区域分配给知识分子,中国一流的数学大师、物理大师、化学大师、古文字大师先后在此居住。吕振羽、匡亚明、唐敖庆、蔡馏生、吴式枢、王湘浩、于省吾、罗继祖、俞建章、公木、成仿吾、高鼎三、高清海、朱光亚、废名、余瑞璜、金景芳、王惠岩、关梦觉……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为新中国建设而来。从此,东中华路上,文华朗润,桃李芬芳。他们或短居,或长住,在这里度过一段如歌的岁月,也为这里留下无尽的财富。
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未曾想过,穿越70多年的时光,他们曾经与那么多大师为邻。大师们的身影早已远去,但是他们的精神之火仍在燃烧。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在吉林大地上,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从化学、物理学、数学、哲学、史学等学科,依然能感受到生生不息的力量。
岁月辗转成歌。东中华路未老,春风拂面,春意渐浓。大师们曾经走过的路,如今人们依然还在行走,我静静地站在东中华路的人行道上,仅存的大师们住过的“别墅”,却看不到大师们曾经的身影,只能从17幅名仕浮雕,缅怀纪念这些曾在中国科学文化学术领域留下宝贵财富的学界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