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顶山下的变迁

标签:
情感散文记事 |

石顶山下的变迁
文/人生如水
这些年来,每次回到矿区,我都要到矿区的四个矿看看,这里曾经乌金滚滚,热闹繁华,但因为近半个世纪的开采,煤炭资源枯竭,经历两次政策性破产(2003年、2013年)。当年的车水马龙,变为了人影岑寂,建筑破败,道路蒙尘,垃圾成堆,百业凋零的矿区。从人们迷茫的眼神中,我看出了他们内心的忧虑消沉,那是一种对这样的生活很不情愿而又着实无奈的表情。
舒兰矿区兴旺时,一座城镇平地而起。最鼎盛的时候,舒兰矿区有全民和集体职工5万多人,加上家属连同维持矿山生产运转的各种机构,矿区达11万人。矿区内有自己的商店、学校、医院、公安、消防、供水、供热、供电系统,是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小社会。时间的脚步迈进了新世纪,2003、2013年因为资源枯竭,政策性关闭破产,舒兰矿区逐渐陷入了萧条冷寂。像这样因矿而兴的地方,都是单一型经济业态,所有产业都是依附于矿山的,矿山歇业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这是一种整体的凋敝衰落。
矿区人口纷纷外流,户籍人口不少,而在此实际居住的人不多,充其量不超过6万人,基本都是退休人员,靠退休金维持生计,许多人家生活尴尬困窘。房屋灰暗破旧,倒骑驴成了风景,大街灰头土脸,人们脸上没有笑容,神情凝重呆滞。表情是内心情感的投射,就仿佛这里的黄昏时分,群山投下的辽阔黯淡的影子。所以每次回到矿区,我极少拍摄矿区脏乱差的环境和人们那种无助忧郁的眼神。
天无绝人之路。自从中央政府将舒兰矿区所在的舒兰市列为资源枯竭城市之后,矿区峰回路转,随着沉陷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矿区居民区改造的实施,矿区人眼前的光亮越来越明显,脚下坚实的感觉越来越清晰。托举起他们的,是一系列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全国人民奔小康一个不能少的举措。结合自身的生态优势,对矿区进行功能转换,“化腐朽为神奇”。舒兰矿区行政中心所在地的吉舒镇,我就看到了这种转变的多重呈现,仿佛人群中一幅幅的生动面孔。进入吉舒镇,脚步首先踏上的便是“那个年代”的两条街。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瞬时间便充溢于全部感官。这两条街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矿区的黄金时期,也没像现在这样光溜平整,住宅小区也铺上方砖和渣油路面,矿区终于有了新模样。
街上行走的人们,眉宇之间,步态之中,那一种轻松惬意,真实再现。我想,这也是今天舒兰矿区的表情。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城镇里有了公交,出行更加方便,是中国智慧和力量,让生活摆脱黯淡困窘,重新走向明亮和美好。当然,变化的不仅仅是吉舒镇。步履匆匆所及,矿区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或多或少的变化。
攀上大石顶子俯瞰舒兰矿区,原来的丰广煤矿只留下楼房,成了一个不大的社区,东富煤矿隐约在绿树丛中,背景是舒兰市的高楼大厦,而脚下的吉舒镇已经焕然一新了,住宅楼鳞次栉比,颜色浓淡相宜,真有个现代化城镇的样子了。煤矿的关闭几年了,矿区那种煤烟味已经消失了,风中那种田野的清香味沁人心脾,这样的滋味,分明是今天的生活的一个隐喻。
盛情夏天,绿意盎然的季节。在大石顶子上,沐浴着阳光,感受着微风带来的阵阵清凉与芬芳,掠过心头的,不仅仅是那丝丝清爽和片片清新,还有那一份独属于这个季节的最深最浓的情意。喜爱那深深绿意装点的世界——纯净自然,生机之中又带着几许清新的浪漫。周边的群山如黛如簪,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沉陷区的泡子,绿水盈盈,落叶松倒映,关闭的矿山再次恢复到了原始的状态。那成片的绿色,那成排的住宅楼,绚烂了如今的矿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