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水文化生态园

标签:
情感散文游记 |

游水文化生态园
文/人生如水
水,纯净透明,水能无形化有形,融合适应强。它可以“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静水流深”,它可以因环境的不同,变化自己的形状,与环境融合一起。它还给万物带来生机,具有爱的奉献精神。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叫: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
无论何时何地,总是改变自己的形态不断寻找出路——这就是水!不拒绝任何加盟的沙石和物障,反而是夹裹前行,壮大自己的力量,勇往直前——这就是水!任何时候遇到阻挡,总是慢慢蓄积力量,最后加以冲破——这就是水!历经千里万里千难万险,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本质——这就是水!
长春是个缺水的地方,然而长春却是一个当年净水技术相当先进的城市,1932年建成的长春净水厂虽然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然而那些弥足珍贵的工业遗迹,成为长春水文化的重要印记。为了看看由此改建的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我步行来到亚泰大街和净水路的交汇处,这里是长春水文化生态园的位置,门前一座高高的圆柱形白色高楼最先映入眼帘,与圆柱形的高楼相邻是一座方形的高楼,高楼的最顶层是一圈玻璃窗,这是水文化生态园的综合办公楼。这个崭新的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是一个集合水文化元素,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水、利用水、善待水、亲近水的好去处。
早在1932年,原来的长春市净水厂就在这里建立了第一套净水系统,当时就是高标准设计、建设,使这里成为集“取水、输水、净水、送水”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供水系统,尤其净化系统采用的技术在当时属国际领先。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这里始终是长春市唯一的净水厂,历经1936年、1953年数次改扩建,既是长春城市供水历史的缩影,也承载着这座城市最重要的民生记忆。
走进水文化生态园,园内保留有十几座伪满时期的历史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周边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其历史韵味更是不容人们遗忘。特别是里面的伪满时期净水设备保存完好,甚至可以正常运行、使用。再加上保存完整的历史遗迹,也为后续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最大可能。这座“水公园”已被打造成了长春的新“地标”,而且对市民免费开放。
整个水文化生态园占地面积30.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万平米,包含了36栋建筑。根据历史价值、结构功能情况,改造建筑15栋、原拆原建建筑10栋、文保建筑修缮11栋。不仅这里的建筑群有年代感,园区内的部分路面也能找到废旧材料再利用的痕迹。园区内植被非常茂盛,绿化覆盖率达到77%,杨树、柳树、黑松及一些果树让这里成了“绿色大氧吧”。园内还有不少树龄达几十年、上百年的老树。特别是一棵山丁子树,已有一百二十多年树龄,为了留下古树,围绕它特意设计了一组山水微缩式的园林景观,以沙代水,以石代山,白沙或绿苔铺地。
行走在园内,修建不少悬在半空的栈道,在半空中行走能看到很多景致,在一处曲折的滨水栈道处,铺装了节能型竹木材料,栈道局部或架空或深入水中,能在游园时最大限度亲近水、感受水。整个园内,为满足人们的需求,不仅设计了人行系统还有自行车系统,都将重建人与环境的亲密关系,让大家在快与慢之间,感受都市生活中的水文化。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以保护性建设为理念,对园内的历史遗迹和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文保建筑、历史建筑采取“修旧如旧”的举措进行升级改造,使之与园区80%植被覆盖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对园区内日伪时期保存完好甚至可以正常使用的净水设备格外珍视,在保护的基础上与园区景观建设进行有机衔接,不但保留了长春城市供水历史的珍贵印记,也为展示城市水文化发展变迁,提供了绝佳的史料。
走在园内,很多建筑别具一格,比如:入口广场、森林栈道、台地花园、草坪广场等,尤其是那个酷似军舰的建筑更具特色,可以说,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是净水厂改建的最美丽的公园之一,如果是春、夏、秋来到水文化生态园,这里一定会更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