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街的这有山

标签:
情感散文游记 |

红旗街的这有山
文/人生如水
红旗街是长春家喻户晓的商业街,红旗街的概念远不止是商业街的意义,提起它,人们自然会想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想到延续几十年的有轨电车等等。红旗街,南起抚松路,北至万宝街,近3公里长,12米宽,是1933年伪满时期日本人修建,当时取名为洪熙街,意思是繁荣昌盛,后来就沿用其名。“熙”是光亮和大的意思。而历史上,也有明仁宗洪熙帝,1424年-1425年在位,年号:洪熙。1951年安装街牌时,根据字音和革命意义改为“红旗街”,至今未变。
回到长春在市区闲游,坐上239路公交车,在长影站下车,站在红旗街的斑马线上,抬眼发现同德路与红旗街交汇的西南角出现了一座新建筑,不规则的梯形建筑,蓝色玻璃帷幕上方写着“这有山”,门前的雕像是个鎏金涂装背着行囊的和尚。我是一个不愿意逛街的人,出于好奇,第一次走进“这有山”。走进“这有山”如同走进了山城重庆,也像走进江南某个小镇,室内所有建筑别具一格,如同依山而建,到处都是江南山城的影子,丰富多彩的美食、声色斑斓的酒吧、人声鼎沸的夜市、静谧多姿的客栈、磨砺锤炼的文创……给我这个纯粹的东北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这有山”里,一座慢悠悠的山城小镇完整地出现,又感觉像走在山城重庆高低错落的街道上,沿着山坡拾级而上,有“这有山舍”民宿、“光阴的故事”杂货店、“宅小生”复古家具……带来的人间烟火气,也有“长安不换”汉服体验店、“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散发出的文化范儿。登上“山顶”,山顶剧院街里展现的是一种文化氛围。在剧院街另一侧,被命名为“问蟾亭”在裸眼3D全息投影的加持下,犹如时光穿梭之门,各种记忆扑面而来让人感悟颇多。
走进“这有山”映入眼帘的是三个拱形大门,上面写着“有洞” ,站在洞前向里望去,据说是1000平方米的山洞大厅,“这有山”玻璃工作室。山坡之下更别有洞天,山洞从入口处开始,一层层挑高拉伸,空阔疏朗的山洞大厅,作为共享空间,这里是举办舞会、市集、展览等活动的最佳地点。与山上“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不同,山洞更加流光溢彩,金色三麦、隐形宇宙酒吧、黑猿餐厅、玻璃工作室……让你眼花缭乱。
长春地处东北大平原的腹地,基本没有山,项目的创意者,竟然在红旗街上建了一座山,然后给它罩上了玻璃,让我们可以在城市核心区,来一场隔绝喧嚣的微度假。“这有山”与常规文旅项目所需的长期度假时间不同,“这有山”休闲时间可以以小时计算,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如同成都宽窄巷子、武汉昙华林、丽江古镇、烟雨西塘一般的灵动之美,也可以通过极具特色的沉浸式体验以及众多文化项目去体验别具风格的市井气息……在外面看“这有山”并不大,可是走进去确实很大,我拿着我的相机不停的拍,由于是第一次走进“这有山”,仍然是目不暇接,不知漏拍了“这有山”里的哪些景致。
作为独具特色的短期文旅项目,24小时营业的“这有山”是长春夜经济天然引擎。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到分秒必争的现代生活,夜晚的时间被拉长、延展,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夜生活折射时代之变,凸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夜活力,是城市活力的重要表征。为了将长春变为24小时城市,“这有山”项目从设想转化为方案再变成现实,据说“这有山”项目团队花费了4年多的时间,才建造出这个独具特色的建筑。
“这有山”处处挤满了人,他们或是在“山上”每处景致前拍照打卡的游客,或是乐不思蜀的食客,又或是欣喜的文创爱好者,即便是大隐隐于市的玻璃工作室和非遗工艺品,也从来不乏驻足围观者。在这座需要顺着“山路”而上,才能领略不同风景的“山”上,人们惊奇地发现,自己获取的竟是短途度假的快感。
这有山,这个坐落在红旗街上的现代山丘景区小镇,所塑造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将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