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舒镇的六十年

标签:
情感散文记事 |

吉舒镇的六十年
文/人生如水
国庆节前后在家乡吉舒镇呆了近一个月,在离开吉舒镇时,特意跑到南边的山岗上,再拍拍吉舒镇,顺便自恋一下,给自己拍几张照片留念。吉舒这个名字已经在这块土地上叫了六十年,为什么叫吉舒,据《舒兰县志》记载,“因本镇系吉林至舒兰铁路沿线重镇,故取之站首字吉舒为镇名。”没有人记述吉舒镇的历史,对于吉舒很多上岁数的人还叫它“二道河子”。
早在1000多年前,吉舒南边的高台子就有金朝时期建的城池,城池的西边山岗上,传说是金朝领军人物金兀术(完颜中弼)的练兵场,我在高台子附近溜达的时候,看见三块舒兰市重点保护文物的石碑,见证了吉舒很早很早以前就是个重镇了。
吉舒镇位于舒兰市中心城市西南部,地形地貌独特,西边是大石顶子当年海拔高度是402米,东边是炮台山海拔高度351米,南边是吉舒线铁路,北面是运煤的轻便线,中间穿过的是卡岔河支流二道河。两座大山,两条运输线路把吉舒镇围成一座城池,当年的北桥洞子像一座城门护卫着这座城池。吉舒镇原名二道河子,伪满洲国时称“磨石”。解放后,又叫二道河子,1959年成立矿区公社,1964年正式改称吉舒镇。
吉舒镇因煤而生。200多年前,由于山洪冲刷,将露头煤裸露到地面,舒兰褐煤极易风化自燃,这种能燃烧的黑石头,就是如今称之为煤炭的化石类能源。后来人们开始小规模开采,用作取暖。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鬼子侵占了东北,1932年开始对舒兰煤田进行大规模勘探,之后开始建设矿井,舒兰褐煤含油极高,是炼制液化煤油的最好原料,为支持侵略战争需要,开始大规模开发舒兰褐煤,成立了磨石碳矿株式会社。当时就有“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二道河子”之说。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在德国订购的炼油设备无法运到,才缩减了开发计划。解放以后,为了缓解吉林地区煤炭供应紧张的状况,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大规模开发舒兰煤田,1958年7月1日成立舒兰矿区建设筹备处,1959年12月7日成立舒兰矿务局,同时成立矿区公社(吉舒镇前身)。
吉舒镇因煤而兴。舒兰矿务局的发展带动了吉舒镇的兴盛,要问吉舒镇有多兴盛,看看文化、教育、卫生设施你就知道了。吉舒镇鼎盛时期,镇内有文化宫1处,矿工俱乐部4处,游艺室4处,图书馆4处,幼儿园4所,职工大学1所,中学10所,小学15所,县级医院4所,乡镇医院3处,常驻和流动人口超过12万。
吉舒镇因煤而衰。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和煤炭企业10年低谷时期,2003年舒兰矿务局实施第一次政策性破产,当年舒兰矿务局全民和集体职工超过4万人,经历第一次破产后,只留下不到3000人,舒兰市(包括吉舒镇)被划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之一。2013年改制后的舒兰矿业集团实施了第二次政策性破产,2016年国家实施了煤炭去产能措施,舒兰矿区所有矿井关闭,吉舒镇逐渐走向了衰落。
吉舒镇因煤而痛。资源枯竭的吉舒镇,因为两次政策性破产,国家虽然在采煤沉陷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人口老化的吉舒镇,随着城镇基础设施功能的退化,成为吉舒镇居民的切肤之痛,路不像路,城不像城,前几年遍地倒骑驴,近几年遍地电三驴,到处脏乱差,过去兴盛时期繁荣成了过眼烟云。
吉舒镇的新希望。随着“三供一业”政策的实施,吉舒镇的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管理的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因所在的国有企业舒兰矿务局是破产企业,“三供一业”改造费用由国家财政全部承担。目前,吉舒镇两条主要马路的改造工程已近尾声,吉安街(一马路)铺装的油渣路面行车线和斑马线,吉舒镇这座吉林省最大的建制镇,六十年的沧桑,六十年的变迁,人们终于看到新希望,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都知道一个最浅显的道理“要想富,先修路。”经过“三供一业”和主要马路的改造,一个崭新的吉舒镇将展现在世人面前,生活在吉舒镇的居民将同全国人民一起步入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