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动汽车,只是幌子?神马节能环保都是骗人的?

(2011-04-28 23:54:11)
标签:

电动汽车

关云长

节能

环保

坑爹

骗局

工业设计

汽车设计

倩女幽魂

杂谈

http://s2/middle/4d067bd7ha1fcc9f43871&690

看完关云长打的回家,本来就被这烂片搞的毫无心情。(还好没看倩女幽魂)又不幸的打了一辆所谓的XX牌电动汽车出租车。最近在玩电动车,玩着玩着发现了N多的问题。很多疑问发现早有人提起过。以下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是权威。全当做大家思考的引子。

从能源的角度讲,电能的优势在于传输方便,能量效率并不高,实际上是二级能源。以我国北方为例,火电站把煤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成电能,中间的损耗其实非常巨大,再用于汽车行驶的话,不仅没有节能环保,反而把大量的能源消耗在能量转化上。因为中间有能量转化,所以火电站的污染,以及二氧化碳排量只会高于普通汽车。就算是以水电站供电为主,水电站造成的生态影响也难以估量,更何况如果真的普及电动汽车,那么需要兴建多少水电站啊!
  
  再说电动车真的实用吗?不但要使用大量造价高昂的电池,还需要从头建设大量的充电站!而充电时间的限制非常麻烦。以目前的技术,即使使用快速充电,充半小时,全速开动的话,还跑不了2小时!充电时间太过漫长,对于现今快速运作的社会恐怕是不能适用。当然,从理论上讲,将大量电流快速充入电池也是有可能的,问题是,10分钟之内把35KWh的电池充电完毕需要250Kw的充电功率,这是一栋办公大楼最大用电负荷的五倍。这可是巨大的电功率需求!虽然据说可以通过智能电网来解决,但全国的发电总量够吗?这个问题又回到前边说的,电能这种能量的得来并不是无消耗的,我们用多少代价来获得这么多的电能?

 
    当然,如果有一天实现可控核聚变发电的话,那就没有问题了。只是目前太过遥远

    电动汽车消耗的的电力来自电网、发电厂,在中国则主要来自燃煤电厂,大量火电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污染环境,同时化石能源向电能转化,造成能源浪费,远距离输电也必将造成电能损耗,能量的每次转化不可能100%转化,为何还要提倡发展电动汽车,为何不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现有发动机的效率,或提倡发展油电混合汽车.

    在谈节能环保问题之前,我想我们至少要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如果仅从汽车上路后产生的能量消耗,来衡量汽车由内燃机向电驱动转化的环保与否,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首先谈节能。 我们如果单纯的认为电动机90%的超高效率代替了传统内燃机30%的效率这就是节能的话,这就大错特错了。从发电(火电效率40%)到输电(效率85%),再从充电到放电,这一系列的过程也将浪费能量。如果使用火力发电,电动车的整个过程的效率在18%左右,比内燃机还小很多。而这些都没有计算生产电池、报废电池对环境产生的严重污染。所以我认为单纯从节能的角度讲电动汽车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当然在市内,红灯多,频繁启停,这时传统汽车的有效效率约为13%,市内电动汽车是有优势的,但在主干道和高速路上,不具有节能优势。

    然后谈环保。中国现在70%多的电力都靠火力发电。煤炭燃烧的污染比汽油高出很多。根据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德国如果在2020年前,顺利推动100万辆电动车或者插电式电动车的普及,是否就真的会对环境的伤害与冲击降到最低呢?其实电动车或许可以降低有毒气体的排放,但这些惊人的电动车数量,在德国这样的交通运输大国中,所排放的CO2含量的改善表现,仅能达千分之一!原因很简单!就是在于这些电动车所使用的电力,还是需要靠燃煤、核能电厂等,以往燃油车辆只是透过引擎进行简单的运作便可产生动力,而今电动车的动力来源却变得更为复杂。CO2的排放则转嫁到这些能源电厂的雄伟烟囱与所排出的核能冷却海水。如果是在丹麦、法国这样火电比例相当小的国家,发展电动车的环保意义就相当明显了。那么我们国家在建充电站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来替代传统的火力发电呢?当然了,发展电动汽车能适当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和噪声污染,从市民的健康这个角度讲电动汽车还是环保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电动汽车在市内还是有相当优势的。如果就只有这点优势的话,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电动自行车,规划自行车通道等措施不知要比电动汽车节能环保多少倍?

    所以发展电动汽车,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审视,纯属重复建设。

    还是期待我们的燃料电池汽车早日面市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