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犹似月鈎
犹似月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532
  • 关注人气: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五子之歌》并用同谷子诗韵

(2024-03-26 17:00:44)
标签:

情感

王宝廷

分类: 七言诗

 

民惟邦本必须明,固本宜先重民生。

安敢做官如尸位,为政不仁邦不宁。

酒色贪腐犹见猖,人心迷乱诸事伤。

官场风气须整肃,斯事系于家国亡。

陶唐贤明有冀方,今日人臣须思量。

崇德守廉明法纪,四隅领引九州昌。

典则厉行其乃存,典则不行使人昏。

太康荒坠宗祀绝,如何惠及众子孙。

宗祀倾颠家难归,徯于洛汭子生悲。

此歌千古遗今世,今日歌罢犹歔欷。

写于2013-01今修改)

 

 

注:《五子之歌》出自《尚书》,《夏书》。此歌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是对中国最早的帝王亡国的叹息,体现了中国最早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治思想。唐人同谷子据典故曾改编过《五子之歌》。

1:唐同谷子诗

  一、

  邦惟固本自安宁,临下常须驭朽惊。

   何事十旬游不返,祸胎从此召殷兵。

  二、

  酒色声禽号四荒,那堪峻宇又雕墙。

   静思今 古为君者,未或因兹不灭亡。

  三、

  唯彼陶唐有冀方,少年都不解思量。

   如今算得当时事,首为盘游乱纪纲。

  四

   明明我祖万邦君,典则贻将示子孙。 

   惆怅太康荒坠后,覆宗绝祀灭其门。

  五、

  仇雠万姓遂无依,颜厚何曾解忸怩。

   五子既歌邦已失,一场前事悔难追。

 

2:《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又注:

《五子之歌》的首句是全歌的核心,大意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民众安定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执政者,应当谨慎地对待民众的呼声,要像以一根朽坏的绳索驾着六匹马那样,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切不可粗心大意。

该诗第二句转述了大禹的训诫:喜欢美色、喜欢游猎、喜欢喝酒、喜欢音乐、还喜欢华丽的宫殿,这五种毛病,只要犯上一种就会灭亡。

该诗的第三句强调了道德化行政的重要性,大意是:陶唐氏部落本来有很广大的土地,因为失德,败坏纲常,导致灭亡。

该诗的第四句描述了法治与民生的关系,大意为:大禹治定法典,为后世楷模,因为太康废弃了典法,导致宗庙祭祀灭绝、国家灭亡。

《五子之歌》最后一句表达了大禹五子直到被敌人逼到洛河对岸,没有归宿,才叹息不懂得治理国家、改善民生的政治懊恼、羞愧、悔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微雨洗丛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