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村夫grh
村夫grh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935
  • 关注人气:3,0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唱给母亲河的歌——读叶景涛先生《运河旧事》

(2009-05-12 12:40:52)
标签:

文学原创

书评

运河旧事

文化

分类: 随笔

              唱给母亲河的歌——读叶景涛先生《运河旧事》    

                                    唱给母亲河的歌

                           ——读叶景涛先生《运河旧事》

    叶景涛先生是我较早认识的在“县衙”当差的“老”同志,我们是“老”乡亲,又是上下差不了几岁的“老”朋友。近读他的大作《运河旧事》,这种“老”的情结又深深地感染了我。

    景涛先生和我一样都是喝着大运河的水长大的。虽然我们各自的村庄相距30多公里,但都是在一条河堤下,君住河之头,我住河之尾。我想,我幼年趟过的河水一定渗有他光屁股的泥土味。

    京杭大运河由南至北流经我们县,哺育了两岸人民。说大运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恰如其分。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回荡着孔门贤徒子游的弦歌,曾经有秋胡戏妻的桑园,有西汉大儒董仲舒落帐下帏的“董学”,也曾经跃动着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的铁马金戈。《中山狼传》的作者马中锡,明兵部尚书周世选都是故城名人。在近现代,更是涌现出了节振国、冯治安等抗日名将和周子玉、李际泰等共和国将军。

    这块热土也养育了众多的世世代代名不见经传的“草根”一族。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生活。他们不苛求什么,就像大运河的流水载舟载物,不舍昼夜,而从来没有提出什么分外的要求。

    这是一群最可爱的人。是运河两岸最优秀的子孙。

   《运河旧事》就是为这些人立传的。

    翻开《运河旧事》,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我惊讶景涛先生哪里来的那么多熟悉的而又是久违的词语,把个运河风情描绘的淋漓尽致!“掏灰扒”、“老扒虫”、“儿猫蛋子”、“洋茄子”、“轧碾子”、、“吹哒的”······这些土得掉渣的词儿让你感到竟是如此亲切,往事历历在目。

    《运河旧事》把笔触伸向了作者熟悉的农村,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自然也没有叱咤风云的人。娓娓道来的都是老百姓的寻常事。且不说《钓王八》、《掏老鸹》、《摸鱼》、《掏麻雀蛋》、《扒瓜》这些孩提时的淘气事儿让人莞尔,单从《腊八》、《熬三十》、《打囤》到《清明》进入农忙季节,《耕地》、《锄草》、《割麦子》、《秋收》、《扬场》、《看场》直至《溜枣》、《扒红薯》、《扒长果》等这些“小秋收”,作者就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冀东南、鲁西北运河两岸广大农村的织耕图,令人回味无穷。《耕地》、《扬场》、《喝凉水》、《搞对象》道不尽庄家人的艰辛,满纸农家言,一把辛酸泪;“娘打囤时的虔诚和认真劲儿”,年三十守夜的烛光灯影让人看到朴实的运河儿女是怎样的对生活充满希望;而《腊八》中娘“吝啬”的对待着家人和自己,却把半碗腊八粥端给讨饭的老人和孩子,《一张饼和若干张饼》中的二秃把借来的白面烙成大饼给客人吃,折射出运河儿女心底是多么的善良和淳朴!小时候,由于饥饿难忍,我就干过“扒瓜”的勾当,村支书在我瘦骨嶙峋的小屁股蛋上重重的那一镰把,至今记忆犹新。景涛先生《扒瓜》的情形让我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尽管“不光彩”,但是“做贼养汉穷逼的”,不得已而为之啊!现在的年轻人拿着哈密瓜都不当好东西,“扒瓜”的个中滋味确也体会不出来了。

    突出地域特征是《运河旧事》的又一大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了一方文化。故城历史上即是冀鲁交界之地,兼具齐鲁之雅气、燕赵之雄风。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有的运河文化。当然,这里说的主要是民俗文化。《运河旧事》凸显的就是这种运河文化。

    把“面瘫”叫做“吊线风”,把煮玉米粥叫做“馇粘粥”,把去瓜田里“偷瓜”叫做“扒瓜”,把捡树上的剩下的零星枣子叫做“溜枣”,恐怕只有运河这一带的人们听得懂。而把油条叫做“麻烫”,把咸饭叫做“咸食”,与“煊饼”、“面筋”一样更是景涛先生家乡的专利。

    一声“劁猪了号!”的男高音拖着长长的韵味,不亚于现在刘欢的“好汉歌”;“磨剪子唻戕菜刀!”那抑扬顿挫的喊叫声逗引的那些大姑娘小媳妇忙不迭地拿着旧剪子钝菜刀涌出家门;“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吆喝起来也非常好听,粗犷有力,像是哪个作曲家给他们谱上了曲子。这些活计现在已经很少或者有的已经绝迹了,我们只能从景涛先生的笔触中去领略当时的情景:师傅“仔细地瞅一会儿那缸的裂纹,用手摸几把,那缸的裂纹很明显了。师傅拿起那钻,右手扶着钻杆,左手拉着钻绳,专注地钻起来。一会儿的工夫,开始有粉末出现,像是蚂蚁的窝。”“等钻完了,师傅在那钻眼的地方吹一口气,钻眼清晰地露出来。师傅拍拍有些累了的双手,从破旧的褡子里拿出一个布包,找出合适的锔子,叼在嘴上十个八个的。然后,左手把那锔子放在刚钻完的地方,右手拿一把小锤子,把那锔子一一敲打下去。接着,从一个油布包里拧下一点白灰腻子,潇洒地抹几下。”这活就得了!这就是那时常见的走村串乡家家过日子都离不开的小炉匠的真实写照。《听洞房》、《看洞房》、《新婚悲情》则从另一个角度映现出运河人生活中的喜庆和乐趣。听也罢,看也罢,总归是一个“闹”字。那时候,乡间有这样的说法:谁家娶媳妇闹洞房的人越多,闹的时间越长,越热烈,越说明这家的人缘好着呢!

   《运河旧事》写的是庄稼事儿,啦的是庄稼呱儿,但是全书充盈着厚重的文学元素。景涛先生的文笔很美,犹如乡间的晨雾和暮烟,一种自然流畅的美。他写烛光,“那烛光能和天上的月亮媲美。云遮月的时候,那烛光就是人们心中的月亮。”(《狐仙【上】》)“香烟缠绕的烛光里,天堂的灵魂和人间的心灵拉着呱,诉说着人间天堂的一切。”(《熬三十》)他写感受,“不仅仅是那裸露的金黄的果实,更主要的,看大人们扬起的麦粒,在空中像一道彩虹,满是麦糠的小山似的麦堆,最后落在地下,竟成了一道丘陵,金黄的丘陵。”(《扬场》)“接下来,才是最让人惬意的时候:整个身子斜躺在湾边上,抓几把湾里的泥在身上胡乱抹一气。软软的泥慢慢从身上滑落,似蚂蚁在爬,痒痒的。再抓几把抹上,可能有小鱼感兴趣的味道了,有数不清的不懂事的小鱼开始凑过来,用它那嫩嫩的小嘴在身上亲吻。像一个羞答答的初恋的姑娘,若即若离。”(《炊烟》)《运河旧事》不乏情爱篇章,他写爱情,没有“情啊”“爱啊”的陈词滥调,总是像一张张白描、速写,或悲或喜,或散或聚,或悔或恨,极其形象别致的刻画出一个个爱情故事,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井水·河水》、《影相随》、《后悔药》、《看场》等都是这类题材的佳作。

    景涛先生出身农家,从运河边上走来。他教过书,当过科员,也担当过“封疆大吏”——乡镇党委书记,现任县老干部局局长。但他自号“田园老夫”,无论做什么工作,变换什么岗位,心始终没有离开过老百姓,没有离开过大运河边的那片田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以老道、老辣、老练的生花妙笔写出了68万字290篇文章的三卷宏著,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其实,“田园老夫”不老,他今年尚不到知天命之年,正是投入创作的最佳年华。

    景涛先生和我一样,刚刚踏入文学的殿堂门槛,用他的话说是个“初恋”(初练)者,所写文章不可能没有一点瑕疵,在个别用语遣词上尚欠雕琢。由于地域文化的关系,《运河旧事》中不乏一些晦涩的方言,给读者阅读带来一些障碍。这就需要作者在既不失掉语言个性,又尽量让读者从字面中理解事物所指上再加以斟酌。譬如方言中的“劁猪了号”写作“劁猪了嚎”、“吹哒的”写作“吹打的”似乎更容易使人明了它的意思。

    但是,瑕不掩瑜。这些微疵丝毫掩盖不了明珠的光辉。

    在母亲节这天,由市文联牵头,河北省作协创联部、故城县委宣传部、组织部主办,召开了“叶景涛散文集《运河旧事》作品研讨会”,邀请国家和省、市的著名学者、专家出席了会议,这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作为景涛先生的老友,欣喜之余,写下这篇文字以表贺忱。

    祝景涛先生宝刀不老,新作继出!

                                                                 2009、5、9

            唱给母亲河的歌——读叶景涛先生《运河旧事》

                     叶景涛散文集《运河旧事》作品研讨会5月10日在故城宾馆召开

            唱给母亲河的歌——读叶景涛先生《运河旧事》

                  参加会议的部分专家、学者。自左至右:刘松林(《大众阅读报》总编)、

              窦卫华(河北省作协创联部主任)、刘家科(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衡水市政协

              主席)、方文(《中国作家》编辑部主任)、朱零(《人民文学》编辑)、杨

              瑞霞(《燕赵都市报》资深记者)

            唱给母亲河的歌——读叶景涛先生《运河旧事》

                 中间左起第一人杨金平(《长城》期刊副主编)、第二人姚振函(著名诗人、

            原衡水作协主席)

            唱给母亲河的歌——读叶景涛先生《运河旧事》

                  参加研讨会的县委、人大领导同志。前排右起第二人为叶景涛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