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走进国学》(一)(三年级)
(2008-11-17 07:55:37)
标签:
校本课程走进国学孔子鲁国教育 |
分类: 教学札记 |
校本课程《走进国学》(三年级《论语》)
总体目标
教学重难点
第1周
一、读通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老师带读。
二、研讨意义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三、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会和将来的打算。
四、完成书本上的作业并相互评价。
第2周自省篇
一、读通原文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2、老师带读。
二、研讨意义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三、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会和将来的打算。
四、完成书本上的作业并相互评价。
第3周道德篇(一)
一、读通原文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2、老师带读。
二、研讨意义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三、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会和将来的打算。
四、完成书本上的作业并相互评价。
第4周道德篇(二)
一、读通原文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2、老师带读。
二、研讨意义
问:探望、探视。言曰:曰就是“说”之意,言则有“议论”之意。
容:儀容、形象、气质之意。
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内心的修为叫“容”,表现于外称“貌”。
曾子说:“鸟快死时,它的叫声悲哀;人快死时,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修养之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仪表形象、举止与神态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怠慢与放肆;使自己的态度庄重端正,这样就接近于诚信;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避免粗野、鄙陋和悖理。至于家庙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专职部门来负责。”因此与人交流,态度神情庄重端正,自然可以取信于人,并且也可能避免他人不信任的敷衍。举止仪表自持自重,自然也能赢得他人的敬重。
三、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会和将来的打算。
四、完成书本上的作业并相互评价。
第5周诚信篇
一、读通原文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2、老师带读。
二、研讨意义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时候,对事情的处理,一点自信都没有,这是心理的问题,也是大众的心理。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每一个人的自尊心。
三、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会和将来的打算。
四、完成书本上的作业并相互评价。
第6周思念篇
一、读通原文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2、老师带读。
二、研讨意义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三、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会和将来的打算。
四、完成书本上的作业并相互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