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复习课基本模式及导学案设计
(2013-11-04 09:54:05)分类: 物理教学 |
[目的]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任务及所要达到的要求。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左右),这是教学的起始阶段。
【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一个体系,加深对知识的再认识。
(2)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动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通过口答、默写、板演等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将学生学习中所暴露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以确定后教的内容和形式。
三、研题得法(10分钟左右)
【目的】
(1)依据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教师设计出典型例题或问题,让学生讨论和解答,借助典型例题或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复习知识、熟练规律,学生会解题,归纳解法。
(2)为巩固知识和解法,针对例题和问题要设计一定量的变式训练。
四、点拨、归纳提升(5分钟)
【目的】
(1)通过教师的点拨、补充、更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深化。
(2)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理清思路、分析原理,找出规律,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五、深化训练(8分钟左右)
【目的】通过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本章的知识,达到复习目标。
六、达标检测(6分钟左右)
【目的】及时反馈矫正
《光现象》复习课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要求:认真思考下面问题,阅读课文,把答案写在空白处,时间:10分钟。
思考题:
1. 举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哪些是应用光直线传播的例子。
例子(5个以上):
2. 下雨天,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3. 请分别画出光的反射和折射光路图,在图中标出三线两角,(请注意,有量角器时怎样作图,没有量角器时,你做图的巧妙办法?)请认真对比,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哪些特点?
反射光路图:
4. 白纸上有一个平面镜,一束光垂直射到这个平面镜上,你看到的白纸较亮,而镜子却很暗为什么?这道题目中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
5. 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画出图中AB的像,保留作图痕迹来表示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请举出几个例子,并说明分别应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哪个特点?
6.举出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生活实例。你是怎样区分哪种现象属于反射,哪种现象属于折射的?
例子(至少各3个):
7.你认为小孔成的像比物体大还是小?从水面上看水中的鱼,看到的是真正的鱼吗?渔民在叉鱼时,应怎么办?比较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成像三种成像性质的区别(像的倒正,像与物的大小比较,像的实虚,光的折射不必考虑像的大小问题)。你能画图来表示你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及教学说明:
1.
自主学习的作用:一是对知识的再认识,而不只是知识点的记忆,二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暴露问题,为后续的教和学做准备。因此在知识回顾环节用导学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问题的设置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就某个知识点,教师设问,也可以直接用题目呈现。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动脑动手落实,学生不能只是思考,而给学生留出解答的地方,必要的答案,画图还是要有的。便于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便于在下一个环节中,学生很好的展示、交流。同时学案的设计要便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建构小知识网络,形成小知识体系。
设计的问题还要尽量考虑:
(1)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突破难点。
(2)问题要基本覆盖所有的知识点,力求全面细致。
(3)要避免就题论题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设问方式,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能引发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提出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问题的提出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
(5)利用物理学科特点,结合社会热点,提出一些与生产、生活、科技、环保等有联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物理手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即问题要尽量生活化。
(6)根据实际内容的需要,问题的形式要多样化,填空、选择、比较、判断、问答等,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用物理学科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应该是有教师的指导的。所以,在导学案上,必要的要求要详细,到位。使学生定时、定量的完成任务,要渗透、加强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善于思考,富于联想,比较、归纳和总结,在完成知识记忆的基础上,站的更高一些将本部分知识加以辐射,通过纵向延伸,横向联系,将相似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异同对比,理清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小知识结构。(如反射和折射规律的复习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
3.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本内容。这是在高质量的问题设计的前提下才能达到的,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不仔细看书答不全面,不深入思考答不到位。
4.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要有小组的交流互助。学生帮学生,学生查学生,学生思想的碰撞。在互助学习中,要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防止优势学生唱主角,个别学生无事可做的现象,教师要有必要的激励、强制措施,要求要明确,要针对中等偏下的学生提出要求。如:比一比,哪个小组举得例子多?哪个小组思考的深入,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和疑问;小组内轮流说出答案;请小组内中下等的学生上台展示你们小组的答案,等等。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
5.这样的自主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教师引领学生回顾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的师生的单向交流,而且是教师和几个尖子生的单向交流,其他学生成为了陪客,连配角都不是的弊端。高质高效的课堂必须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要关注的是全体学生。
6.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深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最大限度的发现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为后面的教学作准备。
展示学习效果:(这个环节在导学案上不出现,但在教师备课时确是重点。是在集体备课交流中,要着重说的内容。)
(1)展示:需要展示的题目是3、4、5、6、7,其中题3、5、7需要学生在黑板上画图(三个题的图可以三个小组同时展示)
(2)交流:采用学生班内交流,互相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的方式。
通过题3的交流学生应明确: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反射),空气中的角是大角(折射),法线是入射线和反射线的角平分线,法线与界面垂直等知识。及正确作图的技巧。特别说明:关于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只需想办法让学生记住空气中的角大角即可,不必引伸。
通过题4的交流学生应明确: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垂直入射后的反射特点,并扩展到垂直入射时光的折射的特殊情况。
通过题5的交流学生应明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通过题3和题5的交流,教师严格规范训练学生作图的基本技能 。
题6的交流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表述中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帮助。
利用学生的例子合理引导,让学生达到巩固、反馈前面知识的目的。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回答,听课时发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学生举了投影仪的例子,教师努力向光的反射现象上引,有些学生实际想到的是投影仪上的凸透镜,老师想的是投影仪上的反光镜,思考的物体不同,但老师一心想的是自己的想法,没有关注到学生的疑惑。
特别说明:展示时,提问、板演的对象以中下学生为主,我们需要的不是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的人,教师应该关注的恰恰是那些回答问题磕磕绊绊,画图糊糊涂涂的学生,它们才是教师关注的对象。他们的错误才真正具有代表性。
通过题7的交流,学生明确:像的成因,像的虚实。同时也是对三个规律的巩固。渔民在叉鱼时,应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点不少,决不只是学生记不住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时,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的问题,较普遍的问题有:不清楚光是由哪种介质入射,在哪种介质中折射?记不住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不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不清楚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点为像点的道理)怎样解决?
题7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建议把这个问题放到下一节课去研究。相应的在小组讨论时,也可根据各小组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研题得法
例题:如图,AB、CD是某一点光源S发出的二条入射光线,请画出它们的反射光线,标出点光源的位置及像的问题,并完成光路图
变式训练题:
1. 本环节的步骤
(1)出示例题或提出问题。
(2)学生讨论和解答。
(3)教师点拨。
(4)变式训练。
2.注意事项:
(1)设计的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设计的例题或问题是有层次性和代表性。所谓层次性就是一个题目由浅入深,设置若干小问题,层层深入,引发学生的不断思考,尽量多的涵盖某个知识点的考查方面,但不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训练。即考虑面的广度,而不是点的深入。提倡在所谓代表性就是题目中的问题一定针对的是学生易混点、易错点、易忽视点。
(3)问题或例题要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后解答,教师要给出明晰的正确答案。
(4)例题后面紧跟变式训练,通过练习达到复习知识、熟练规律,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
3.本题达到的目的:理解物理知识,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可作出反射线(规范作图);入射光线是从光源发出的;利用平面镜对称法可找到像;发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像的位置。
四、点拨、归纳提升
设计意图及教学说明:
1.本环节的实施步骤
(1)学生评定、讨论、更正。
(2)教师点拨、补充、更正、归纳。
(3)课堂小结。
2.注意事项:
(1)要体现“教”服务于“学”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解决学习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2) 教师的讲解应简练、准确规范、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教师要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共性的问题要重点讲评,个别问题要个别解决。
(4)教师的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面上不会的问题,二是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忽视点。三是引导帮助学生将相似、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易同比较,总结规律,理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构好知识网络。四是讲知识的合理延伸.五是适当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
也可以采取查点结合的方式进行点拨,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做答,教师矫正,师生发散、归纳,这种方式不仅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充分还原学生的思维过程,从中找出学生的薄弱点和错误根源,针对问题狠打猛敲,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巩固训练
1.请指出下面各例中所包含的物理现象
A.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
(1)
(5)太阳光穿过大气层射向地面过程中发生弯曲
(6)检查一块木头是否直,可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沿棱的长度方向看过去
(7)“不到的是水中月,摘不到的镜中花”
2. 一入射光线与水面成30°角入射,画出图中与入射光线对应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3.一个身高1.7米的人站在平面镜前2
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平面镜为
4.多媒体教室中的投影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做成的,其优点在于:一是利用
5.小明妈妈的钱包掉到了沙发下,没有手电筒,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钱包。右图中已标出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请你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保留作图痕迹。
设计意图及教学说明:
选题时注意的问题:
(1)
(2)落实重难点不是讲练新题、难题,要坚定不依的立足基础着眼能力,把学科能力的培养有效的渗透到例、习题的讲练中去。
(3)指导练习方法,A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析题、解题习惯,并提高相应的能力。要指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到行动上落实,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B仔细剖析,通过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还要思考该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有那些,这些知识点是否已经掌握,这些知识点间的关联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题,等等。C作答查验。学生往往对得出的结论不去进一步的确定究竟是对还是错,也很难弄清为什么,等待老师的评判,这是典型的被动式学习的表现。D总结延伸。对所做的题目及时进行方法总结,发散延伸,这是促使学生能力提升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学生的欠缺之一。
六、达标检测:
1.下列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镜花水月
C.海市蜃楼
2.目前光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自亮污染是最酱遍的一类光污染。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都能造成白色污染,形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A、光的反射
3.如图所示,一束光沿AO方向从水中射向空气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4.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S发出的一束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该光线的光路图.
设计意图及教学说明:
1.题目要精选,不宜多,针对复习的重点难点出题。告诉学生独立完成,检测时间。训练学生的答题速度、心里素质。
2.尽可能当堂交流、反馈,矫正过程中要发挥小组、优秀学生的作用,人人做老师,人人做监督员,检查员。抓好落实。
《光现象》第二课时教学建议:
内容:
1.平面镜成像实验
2.三种现象成像性质的区别(第7题)
3.巩固深化训练。
复习教学建议:
一、强化两个研究:
1.要研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和实施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依据。我们要避免孤立的学习课程标准,要把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备课结合起来,每一次的备课都要先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参然后才去进行备课。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的“桥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要求,是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础。
2.要研究考试说明及中考题
(1)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及中考题
要认真研究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指导中的考试说明,及近几年的潍坊市中考试卷和外省市的中考试题。研究中考涉及的知识点那些是主干知识,哪些是热点和难点内容,哪些是本班学生的薄弱点,薄弱的原因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有效的补救。
(2)认真抓好基础
我们要明白的一点就是:拉开考试成绩差距的不是高难度的题,中考题中试题难度分布是3:5:2,对相当多的学生来说,提高成绩的途径不是增加得分点,而是减少失分点。考试中学生失分的70%是基础性知识的失分。
长期以来我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偏差。以为就是概念、定义、公式等等。所谓基础性知识,一是基本知识;二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三是基本能力。
二、 抓落实,求实效
注意四“抓”
1.抓错误根源。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
2.抓记录。要求学生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载或错题剪贴,便于最后阶段复习。
3.抓检查。人人都是检查者,人人都是被检查者,人人明确自己的错误所在。
4.抓矫正。错题通过各种方式,改正。
三、关注实验复习。
实验题目是我们学生最头疼、得分率最低的题目。可以说,实验题目是制约学生得高分的主要瓶颈。因此,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我们目前教学进一步提高成绩的重要生长点。
物理科每年必考实验,并且所占权重不断增加,考查的多是实验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实验设计和实验探究,并在设计中容含了对基本操作和实验细节的考查。
对于实验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是要降低教学起点,从细节抓起,从每一件实验仪器的结构、用途、使用要求、装置装配入手,使学生明白这些仪器可以用来做什么、怎样使用、注意问题等。
二是要注重实验的过程,从基本操作入手,不仅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操作,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重视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三是对课本实验进行合理的延伸和改进,也就是让学生明白还可以怎样做(实验创新)。
四是要注意对实验的总结与归纳。
复习课的模式不是唯一的,但我们关注的是在全面系统地复习所有知识点的同时,掌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能将单元知识的结构体系梳理清楚,真正做到单元过关,达到我们预期的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