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 历 程(58) 潍坊市创新燎原奖一等奖
(2010-01-26 12:07:45)
标签:
教育学案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教学效益杂谈 |
分类: 课改历程 |
课
环节二:合作交流。交流合作是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方式,其有效性对课堂教学效益的影响较其他方式更加重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建设,提高交流合作的有效性。
环节三:展示释疑。展示以问题为起点,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基础,以释疑解难和提升为目的。要设计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展示问题,当然展示必须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
环节四:拓展巩固。展示后,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反思时间,让学生进一步“咀嚼”回味,消化吸收,并设计适当的题目让学生得以巩固和拓展。
环节五:反馈矫正。反馈矫正既是一个独立的环节,又必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要研究有效的反馈矫正方式,反馈矫正的方式不仅仅是书面考试,它还应包括提问、观察、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
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课堂教学满意度达标验收活动,成立了由学校领导任组长的五个验收小组,分别有数学组、语文组、英语组、综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微机)组、综文(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组。依据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主要从学生表现和教师表现两个方面进行听课记分,并分别按各小组教师总数3:4:3的比例评出A、B、C三个等级,分别记30、25、20分。
二、落实教学常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障
教学常规的检查与评比主要围绕学案和作业两个方面进行,学案导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以学习方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通过做实验、讨论、分析来解决问题。当然,学案不应该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而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因此,关于学案的设计要求包括这样一些方面:
(1)学习目标明确,要有一定的目标导向。
(2)设计问题思维含量大,通过学案中的几个问题可以钩挂出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使学习内容织成网、连成片。
(3)要注重过程与方法,要创新实用。学习要求具体明确,便于学生操作,有利于落实。该写下来的一定要写下来,便于生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相互检查和交流。
学校每周一次抽查,每月一次全面检查评比,按被查教师总数的3:4:3的比例评出A、B、C三个等级,分别记10、7、5分。并将优秀者在全校进行展览,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在作业布置与批改方面,有这样一些要求:
(1)布置要实行“三统一”、“三及时”,即统一布置要求,统一批改要求,统一建立错题档案
(2)布置作业量要适当,每天总作业量由班主任根据课时情况调控,时间不能超过1.5小时。
(3)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有必做题和选做题。
(4)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问题,及时矫正问题。
(5)各科教师对学生作业要有规范化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通过学生民意调查了解各科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情况。
学校每周抽查一次,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交流。每月进行一次综合检查,按教师总数的3:4:3的比例评出A、B、C三个等级,分别记10、7、5分。
三、开展教育研究是提升教师素质促进学校发展的有力支撑
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开展教师沙龙活动和一系列的听评课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创设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科教学研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教科研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宗旨。要深入课堂,注重对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反思与研究,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案两个方面的重点研究,并能经常用文字来整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一些思考,开展广泛的交流研讨活动,使学校成为在一定领域内起一定示范作用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当然,我们强调要坚决反对教育研究的“闭门造车”,克服教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假、大、空”现象。
对教师在金点子案例评选、政府教学成果奖、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奖;各级教育教学刊物杂志上发表论文;在各级教学研讨活动中参加的交流或提供的观摩课、公开课;承担各级重点研究课题并获得明显效果等方面按照不同种类和不同级别分别进行记点积累,比如对金点子案例评选、政府教学成果奖、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奖等项目获奖按每项校级2;区级4;市级10;省级20;国家级50点进行累计,将各项点数进行汇总,并按教师总数的3:4:3的比例评出A、B、C三个等级,分别记15、12、9分。
四、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课改是为教学质量服务的,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尽管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甚至是变革的过程中,但其目的始终是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决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每位教师要通过落实常规教学,加强教学研究,牢牢抓住提高教学质量不放松。学校每学期对教师的各类统考成绩,结合校内外的有关参照进行量化记分。按教师总数的3:4:3的比例评出A、B、C三个等级,分别记20、15、10分。
对每位教师的综合情况,每月进行一次总评公布。在结合教师的民主评议(8分)和学生对教师的评议(7分),分别依据类似的比例进行记分,学期末进行汇总。学校将综合评价成绩作为各级教学能手推选、各类评先树优和教师聘任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