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一个爱书的人

(2011-05-03 15:32:23)
标签:

文学/原创

丁香诗人

赵荣群

读书

演讲

文化

分类: 【随笔】美女夺走了我的心

我是一个爱书的人

赵荣群

 

    我是一个爱书的人。

    每每看到有人读书的时候不爱惜书,给读过的书留下了明显的污渍和折痕,就会感觉这是对书的一种亵渎,就像看到一枝娇艳的玫瑰花遭人蹂躏,遭人践踏一样,心中不免难过起来。

    我买书的时候,是要仔细挑选的——书脊挺直,封面、封底切口端正,整本书没有污渍,没有折痕。

    买到的书带回家之后,把手洗干净,用柔软的毛巾把每一本书都擦拭一遍,然后一本一本地欣赏它们的装帧设计,阅读它们的前言、后记,再一本一本地把它们整齐地码在案头,等时间充裕而且能够把心里所有世俗的欲念都打扫干净的时候,再去慢慢地阅读它们的主要内容。

    我读过的书,除了字典之外,因为字典要常用常翻,总有用坏翻烂的那一天,其他的书都和新买来的时候一样,没有污渍,没有折痕。

    书店里面每天都有很多人在选书在买书,其实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爱书,他们出于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来到书店,他们是想在书里面找到黄金屋,找到颜如玉,找到一夜暴富的机会,找到飞黄腾达的台阶。

    爱书的人,他爱的是书的本身,爱的是书本身所浸润的文化,氤氲的情感,是爱书的纸张和油墨所混合的那种无可比拟的书香。没有功利,没有杂念,有的只是买书、读书、藏书这个过程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和文化滋养。

    仅仅从学习书本里的知识这样的功利目的出发来读一本书,这不在“读书”或者是“读书人”的范畴。比如学生为了学习英语而读书,比如专业技术人员为了晋级考试而读书,比如创业者为了寻找创业机会而读书等等。读书和学习不是一个概念。学习是被动的,读书是主动的。如果说单纯的学习还是停留在一个现实的世界里面的话,那么读书则早已超越了这种世俗的、功利的层面,而是一种在精神世界里的自我完善与升华。

    读书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构架。

    有人读了马未都的《说收藏·家具篇》,就说,噢,原来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是躺在那个睡觉的床上写的,而是坐在院子里的一个小马扎子上写的啊。因为马未都把李白的床解读为胡床,所谓胡床就马扎子,就是可以折叠的小板凳。他认为,李白躺在床上是看不到月光的,既不能“举头望明月”,也不能“低头思故乡”。其实,这种说法是很无知、很可笑的。因为诗人所写并不一定都是眼前所见,很多时候他写的是心中所有。他的心里贮存着以往的生活阅历、经验、感受,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来变成优美的诗行。

    读书不能囿于习惯的思维定势。

    《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但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之后,就开始重新强调建立和坚持一种学习制度——每周五拿出半天时间来学文件、读报纸,那南辕北辙了。因为这本书讲的并不是一个学习制度,而是一种管理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等级权力控制型的——从普通员工到最高管理者是一个金字塔,从塔底到塔尖中间有比较多的管理层级,而学习型组织是要建立起来一种非等级权力控制型的管理模式——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减少金字塔中间的管理层级,减少上下级之间沟通的环节,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富有互动性、创造力。

    遗憾的是,学习型组织被本土化了之后,“管理”的含义被抽掉了,只剩下“学习”。正确理解学习型组织,应注意两点:一点是这个理论是外国人提出来的,不可拿我们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方法来理解;另一点是这个理论是管理学范畴,不可用我们印象中的“学习”这个概念来类推。

    读书应当坚持自己基本的立场。

    有人读了袁腾飞的《两宋风云》,就说岳飞确实有可恨之处,该杀;就说秦桧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坏!这连最基本的史实都抹杀了,这连起码的民族感情都不讲了,这连判断是非的标准和立场都没有了,这样去读书不是太危险了吗?

    读书不能全信书,全信书,就没有你自己了,没有你自己了,还读书干什么?

    读书是一种能力,选书更是一种水平。五常大米是好的,但五常大米里面的沙子却是不能吃的,你要是把沙子也当做大米吃了,不仅会硌了你的牙,还会伤到你的胃。读书必须慎重选择。在当下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读书环境里,选什么样的书来读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书,浩如烟海,我所说的“浩如烟海”并不是指古今中外所有的书,而是仅仅指我们中国一年出版的新书。2011年北京图书订货会参展的有340个出版机构的15万种各类图书。有的书今天你去书店时它还摆在一楼的新书架上,过两个月你再去书店时它已经上了楼了,楼上是什么地方?是打折扣处理滞销书的地方!

    过去全国一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只有几部,每一部长篇小说都是作家历经数年苦熬心智的结晶,如今全国一年长篇小说出版数千部,两三个月就能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大有人在,不用体验生活,就在电脑前码字,一天能码一万多字,这一万多字经没经过大脑的思考都很值得怀疑。

    选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图书的商品属性。有商品的地方就有陷阱。

    某出版社近几年只出过一套本版书《×××全集》,其它一年上千种图书都是书商在背后运作。

    书商是商人,商人唯利是图。虽然图书是特殊商品,但是这个“特殊”并没有改变图书作为商品的根本属性。商品就是拿来赚钱的东西。书商的目的是要把文化变成钞票,把书变成钱。

    《谁动了我的奶酪》,只有四万字的一个很简单、很幼稚的寓言故事印成精装本就卖18.6元,风靡一时,其实,它还没有我们中国的一个成语的内涵丰富而深邃呢!同样花18.6元可以读500个中国的成语故事。

    所以,我们遨游书海,自当小心甄别。

    好书都是一样的,坏书各有各的不同。

    子虚乌有的书:我们知道,像《送给加西亚的信》,《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谁动了我的奶酪》,《管道的故事》等等,都是这些年出版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图书,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很畅销,很赚钱,很多书商跟风炒作,但是其中有些书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原作根本不存在,真实的作者就是书商雇佣的写手,假托外国人名和外国出版社,糊弄中国人的。就像“美国加州牛肉面”一样,据考察,其实美国加州根本就没有什么“美国加州牛肉面”。

    东拼西凑的书:东西再好,偷来的东西我们能要吗?我们当然不能要!这种东拼西凑的书,就是偷来的,没有原创性,没有呕心沥血的过程,没有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也就是说它根本算不上什么精神产品,它只是空有书的形式,没有书的高贵气质。这种书不读也罢。

    心术不正的书:如何揣摩上司的心理,如何把下级玩弄于股掌之间,如何在办公室的勾心斗角当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很多所谓讲什么职场、讲什么成功、讲什么励志的书,其实是在教人世故,教人厚黑学,教人投机取巧!这种书我们不能相信它的皮,要看透它的瓤。

    颠覆历史的书:近些年来,有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专事给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抹黑,给历史上的反面人物涂粉,他们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欺世盗名,他们颠覆历史,颠覆价值观,让我们心中的历史丰碑一座接一座地轰然倒塌。这样的作者是历史的罪人,这样的书是历史的垃圾。

    子虚乌有的书,占了一个“骗”字;东拼西凑的书,占了一个“盗”字;心术不正的书,占了一个“奸”字;颠覆历史的书,占了一个“诈”字。

    “开卷有益”这句话,从来都是错的,至少是不全面的,书不是可以随便拿来就读的。因为自古书就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好书开卷有益,坏书呢,自然是开卷有害——污染我们的眼睛,侵蚀我们的精神,毒害我们的心灵。

    多读书,多买书,多了解一下出版界和图书市场的现实情况,才能辨别书的真伪优劣。

    书买得多了,书读得多了,自然藏书也就多了。藏书是买书、读书的自然结果。很多年以前,我就拥有了占据一面墙的四组并列的书柜,可以说是“半壁书山”了,书柜上整齐地摆放着我几十年来积攒下的书,每一本书都是我的一笔财富,每一本书都是我的一位老朋友。心情阴郁的时候,站在这“半壁书山”的前面,端详着那一本一本比肩而立的书,心情就会慢慢晴朗起来。再急躁、浮躁、暴躁的人,站在这“半壁书山”的前面,心情也会平和起来,眼神也会柔和起来,语气也会谦和起来。

    我是一个爱书的人。

    我有一个非常美好的人生理想,就是自己能开一爿小小的书店,每天早上,走出家门,顶着晨光,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了自己的书店门前,从怀里掏出带着体温的钥匙,打开门上那把老式的挂锁,然后推开门,迎着浓厚的书香迈进书店,每天都能这样享受到坐拥书城的感觉,每天都能这样在这座不大的书城里面邂逅那些和我一样爱书的绅士和淑女……

    高尔基说:“爱书吧,那是知识的源泉。”对我而言,书不仅是知识的源泉,它还是我感受幸福的源泉,感受快乐的源泉,感受真善美的源泉。

 

2011年4月29日

(这是我在单位组织的读书演讲会上的演讲稿,说的是我的读书经历和体会,不一定都对,还望博友们不吝指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