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贵阳的记忆——七十年前的《贵阳市指南》

(2010-08-10 02:55:04)
标签:

地图

历史

收藏

旅游

贵州贵阳

分类: 芙蓉斋说图

老贵阳的记忆——七十年前的《贵阳市指南》老贵阳的记忆——七十年前的《贵阳市指南》    我虽身在贵州,但对于收罗本省出版之有关地理历史的旧书老图,特别是解放前之版本颇感艰难。数年不得片叶,遂深喟贵州文化发展之艰辛,甚而不及邻省之发达。今偶得民国31年文通书局出版《贵阳市指南》一册,品相略有不佳,但历经七十年为我们保存下来一份珍贵的贵阳历史文化资料,殊为不易。

   《贵阳市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民国31年(1942年)贵阳文通书局出版发行,贵阳市政府编审室编辑,陈恒安为主要执笔人。32183页,附名胜照片4页,地图3幅。白绵纸铅印平装本,以白绵纸印刷应是该书留存较少的原因,白绵纸纸质柔软,一般用于线装本,易于破损;加之此书又属大众通俗读物,在市民或商旅中广泛使用,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可想而知是少之又少。全书分沿革、设市经过、社会生活、名胜、实业金融商务、教育文化、卫生、邮电、气候九章。涉及到政经商文教卫等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反映当时贵阳全貌的小型百科全书。

    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古代贵阳盛产竹子,以制作乐而闻名,故简称“筑”,也称“金筑”, 别名“林城”、“筑城”,素有“避暑之都”之美称。《指南》开篇第一章“沿革”即写道:“本市东北有一山,岿然耸秀,是曰‘贵山’。明隆庆二年(1568),迁程番府于省会,取号贵阳府,即因在贵山之阳得名。贵阳为行政区域之称,从此开始。”

    民国3年(1914年) 废贵阳府设立贵阳县,其时贵阳县属于黔中道。民国9年(1920年) 废黔中道,贵阳县直属贵州省长公署。民国25年(1936年) 贵州省分设八个行政督察区,贵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26年(1937年) 贵阳县直属省政府管辖。民国30年(1941年) 7月1,贵阳市正式成立,撤销贵阳县,另设贵筑县驻花溪。“沿革”篇已说明:“民国光复,贵阳为省会如故,废府,改贵筑为贵阳县,旋置黔中道,道署治贵阳,寻废。三十年七月一日,初设贵阳市,移县治于花溪,改名贵筑。”贵阳建市当属贵州建省之后的又一大事,自民国十九年提请贵阳设市至民国三十年始成,经过了十余年时间。《指南》第二章“设市经过”就详述了此一艰难过程。

    第三章“社会生活”乃全书重点部分之一,分为“衣食住行娱乐”五大项,其中“衣”罗列了服装公司9家、成衣店16家、洗染店12家、鞋帽店28家、拍卖行2家;“食”罗列了餐馆17家、小吃店42家、西餐室3家、茶社11家、糖食店30家、粮行53家;“住”罗列了旅社127家、澡堂7家、理发店5家;“娱乐”罗列了影剧院9家。大凡有关民生的商号店家皆已概括其中,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抗战期间作为大后方的贵阳工商经济的繁荣与城市近代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贵阳城市功能的空前增强,进一步使贵阳发展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书中罗列的诸多商号店铺皆一一标出所在路名及门牌号,例如:贵州饭店——中华南路123号、四海酒家——中华北路76号、冠生园——三山路、杏花村——三山路83号等等,也许它们在七十年后的今天都已消失无踪,抑或改头换面,但不知它们中是否还有后人在现代的贵阳生活着吗?

    黔酒与黔菜乃天下一绝,书中对此亦着墨不少,兹录数节于后。“食”篇开头即言:“贵阳市即为西南各省交通之总汇,行旅频繁,饮食业发达,当为自然之理。过往行客,有谓‘贵阳为西南大饭店’者,亦有相当之理由也。”其后“黔味说略”云:“…黔人食辣,但食辣者不尽为黔人,而黔味亦不尽辣。若以食辛辣为黔省之特殊,抑何所见之不广?一般食辣原因,或言黔省水重性寒,然全国食辣之地甚广,不应其水皆重而性皆寒,食品之本身宜有以配合之耳。滨海之人,多不食辣,盖缘鱼虾易得,其味鲜美,足以刺激食欲。无须辛辣,山国之民则不然,地多硗确,得肉食不易,蔬食菜根,其味淡薄,故必以辛辣佐之,食欲始可旺畅。白菜豆腐,往往调以点滴之辣椒而益彰清隽之味,若蔬菜不足地方,人民更多将辛辣助餐,非得已也。”作者为证明其观点,特附录了一份当时贵州平常婚丧嫁娶宴席所用的宴席清单(见图),以证黔省烹调之法“凡有特殊鲜味者,如海味河鲜清炖红烧之品,均不加辣。”这是份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即可见标准黔菜宴席式样,亦为贵州饮食文化及风俗习惯的见证物。老贵阳的记忆——七十年前的《贵阳市指南》    随后作者简略介绍了十数种贵阳常见的黔省特色风味食品,“贵阳小粉馆中之炖鸡粉,为最有名之普通食品,鸡粉中并无辣椒,若有人加辣椒于粉中,则侍者反将从旁笑之曰:‘加入辣椒,鸡汤之鲜味夺矣。’黔之豆腐店,每晨以新凝成而未经压紧之豆腐(通称豆花)入市售卖。住户购之,以与酵水、黄豆芽同煮,名曰豆芽豆腐,专供贵阳人中餐时之用,几为每户每日必具之品。无油无盐,若不以辛辣调之,真同嚼蜡矣。然若旁置咸辣蘸碟,将豆芽豆腐调而食之,则味之隽美,又何异五鼎之烹。又黔人通常晚饭之汤菜,常以白水煮白菜,豇豆或南瓜。亦多为无油无盐之品。必须以豆豉与煅辣椒粉制作蘸碟以佐食,始能得其隽味。故辛辣之可贵,在能使蔬菜与鱼肉争美,有过之无不及。”再一次点出黔味之精髓与特色。作者还列举了宫保鸡、烧狗鱼、竹参、银耳、鸡枞菌、谷春鱼、魔芋锅巴、脆臊、蕨菜与姨妈菜、肠旺粉、蘟子茶汤等黔省之特产及风味小吃。大多数至今仍是我们耳熟能详、经常食用的。但谷春鱼和蘟子茶汤已不知为何物,据其描述,十分类似于贵州人十分爱吃的“角角鱼”、“黄蜡丁”,以及在贵阳街头随处可见的冰粉或糕粑稀饭什么的。

    “黔酒与黔茶”中,列举了茅台酒、刺梨酒以及贵定云雾茶。“茅台驰名天下已久,只以装置未善,交通不便,无以应四方之求。近年公路畅通,装置改善,黔人多携带出省,馈赠亲朋,流行日广,酒味芳馥醇正,为白酒中无上上品。除茅台外,黔省尚有特产之刺梨酒,刺梨酒之佳者,味可与白葡萄酒相颉颃”,又云:“刺梨酒佳品,现以青岩所出为最,其多年陈酿,酽如胶质,以新酒和而饮之,芳香沁人心脾,惟多系以自用,不易购得,将来本省酒业,若能专设酿厂,力求改进,则刺梨酒发展之前途,仍属未可限量。”我去过青岩多次,各类土酒甚多,似乎已不见刺梨酒。

    抗战之后,来黔之外省民众日渐增多,贵阳市内的旅馆饭店达到了三百家上下,本书就收录了127家旅馆饭店的名称及住址,可见当时营业之旺盛。“住”篇中说:“旅社房间价目不一,每间房屋最低价仅三四角,最高价亦仅二三元,且多带有伙食。现最低价为二三元,最高价达八九元,且多不带伙食,价目之外茶水另计,亦有‘小费加一’者。至所谓客栈、旅馆、公寓、饭店、宿舍之种种名称,性质则一,故统名之旅社。大致交通路、中山路一带之旅社,因接近车站,营业颇盛。中华路,至盐行路之旅社,因在市交通中心,营业亦盛,临时定房间,均较困难,其余各路之旅社觅房间较易,为行客不可不知者也。”

    “行”篇最重要的部分是附录的7页贵阳市街名对照表,乃自民国二十九年省府进行市政工程改造后至民国三十年底动工的第二期工程止的贵阳市街道新旧变更对照。共计收录市街新旧对照路名134条,于研究贵阳市建置沿革、街道变化之种种作用甚大。该对照表已编入贵州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金筑丛书——贵阳建置沿革》一书中,可供参考。

    第四章“名胜”亦属全书的另一重要章节,当为作者的“点睛之笔”,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绝佳的“贵阳游记”。分为总说、由东往南、从西至北、市中心区、花溪特写五个部分。“总说”即概括了贵阳景致之特色,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贵阳位于万山之中,四围皆见峰峦,波流较少,惟南明河一水蜿蜒萦回于其间,水曲山回,颇饶溪壑之胜。贵阳地既多山,与黔中各地相同,故其名胜,亦在山者多,在水者鲜。非若大江南北,多有半湖浅渚,可以荡舟逞兴;亦不似北方之广漠平原,旷望无余。在黔言山,如数家珍,号称山国,盖不虚也。今仅以贵阳山势而论,偏东南则山多尖峰,拔地而起,耸天而立者,所在皆是;偏西北则较多坡陀,如戴帽如覆盂又踵接也。总之,环顾眺望,无非山色;而烟晴雨霁,景各不同,在在皆可赏心悦目。于此繁盛市区中居住,而随地皆容易‘开门见山’,求之其他都市中,洵不易得。此种‘闹中取静’之景色,会心人必深爱之。”

    “由东往南”叙述了东山(栖霞岭)、扶风山、铜鼓岩、水口寺、打渔寨、观风台、甲秀楼、翠微阁、鳌矶石、浮玉桥、涵碧潭、芳杜洲、海潮寺、武侯祠、南明堂、建业堂、南岳山、观音洞、朝阳洞19个景点;“从西至北”叙述了望江亭、雪涯洞、狮子山、黔灵山、麒麟洞、圣泉、云岩村、宅溪、相宝山、六春关、贵山、葫芦洞12个景点;“市中心区”叙述了中山公园、梅园2个景点;附录“花溪特写”叙述了中正公园、尚武俱乐部、花溪小憩3个景点。这些景点有的至今尚存,成为贵阳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的却只空留一个名称,景致早已荡然无存矣。此一章节已完整编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金筑丛书——贵阳名胜古迹》一书中,不难找到。

    第五章“实业金融”分为概述、贵州企业公司概况、贵州银行概况、本市各业同业公会、职业公会等。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政治、经济重心西移,作为西南交通枢纽的贵阳,成为陪都重庆的南大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极大提升了城市的行政地位。沦陷区工商企业及人员大量涌入,大大促进了贵阳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概述”中说:“筑市实业金融,向未趋于发展,抗战以后,筑市已由黔省政治经济之中心,一跃而为抗战建国之后方重镇,人力物力,先后集中,工商百业,得以繁荣滋长,而金融事业犹如雨后春笋,随之发达,遂使筑市社会经济形态,骤起剧变,一切事业已具现代化都市之规模。”

    其时,贵州企业公司(总公司位于南明区清镇路,营业处位于中华南路132号)已有自办事业单位贵州水泥厂、贵州印刷所等8家,合办事业单位贵阳电厂、贵州银行等13家;金融机关列举贵州银行(中华南路79号)、中央银行(光明路)、中国银行(中华南路)、交通银行(中华南路)等15家;各业同业公会录18家;纱布行号录25家;绸缎行号录54家;百货商店录78家;棉花行号录33家;货栈录52家。贵阳遂成西南地区之金融中心和工商重镇之一,实业金融之迅猛发展可见一斑。

    第六章“教育文化”,收录了市区及附近各公私立大中小学校如国立师范学院(文化路)、国立贵阳医学院(阳明路)、市立实验中心学校(南明区)、私立达德小学(摆郎)等42所,图书出版文具商店如文通书局(中华北路57号)、开明书店贵阳分店(独狮子33号)、世界书局贵阳分局(中华北路77号)、德和文具社(中山路90号)等25家。如书中所言:“抗战以还,配合黔省政治经济情况之进展,筑市文化教育,亦突飞猛进,首为学校数量激增,国民教育日趋普遍,益以战局情势转移,教育机构纷纷迁筑,教育体系,更趋完整。以高等教育言,自上海大夏大学首迁来筑后,先后设立及迁来者有贵阳医学院、贵州农工学院、师范学院、湘雅医学院、卫生实验院等;以中等教育言,迁筑之中等学校有国立十四中学、大夏附属中学、清华中学等;…初级教育则遍及于各乡镇…”。文化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贵阳及全省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改变了贵州文化教育落后的状况。在新闻出版事业方面,除了原有著名的贵阳文通书局外,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上海新亚书店、贵阳读新书局等数以十计的书店迁入贵阳并开业经营,贵州日报、中央日报等报馆达18家,这些对开启民智,增加贵阳乃至全省的文化气氛,无疑大有好处。

    第七章“卫生”,收录了西医师乐景武、文靖中等19人;牙医师罗文刚等3人;中医师钱纬庵、唐希泽等17人。同济堂、广生堂等中药房24家;良济药房、永安药房等西药房20家。

    第八章“邮电”及第九章“气候”所述简略。于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名地图收藏爱好者,《指南》中附录的三幅地图当是我极为重视的,分别是市区全图、市中心区街道图(实为市区给水工程位置图)及东南郊名胜图。三幅地图皆为折叠装订于书中,打开后均呈16开左右大小,单面印刷;除市区给水工程位置图为多色套印外,另两幅为单色印制。市区全图附录于第一章“沿革”篇,题名为“贵阳市区域图”,贵阳建市之初,仍沿袭旧制,城市治安由警察局管理,下设五个分局,相当于区一级行政组织,分局之下为联保,联保之下为联甲,实际上就是保甲制。当时,一分局驻中华北路,二分局驻中华中路,三分局驻公园北路,四分局驻都市路,五分局驻中正路。至本书出版前,全市共编为22联保225保、2589甲。(《贵阳志·建置志》)区域图以五万分之一比例尺展示了当时整个贵阳市地域形势。一些至今为我们所熟悉的地名如油榨街、宅吉、花果园、头桥、二桥、三桥等等皆标注于上。

    东南郊名胜图附录于第四章“名胜”篇,以东山及观风台为中心,比例尺一万分之一,详尽标注了各风景观光点及南明区街道;市区给水工程位置图附录于第七章“卫生”篇,此章“市区给水概况”一节云:“本市居民,住南端者,向汲南明河水为饮料;住北端者,则汲取井水,以供饮用。河水主要汲水站,为正中门外;井水主要汲水站,则为龙井巷之龙井,及附近铜像台之沙井。然无论河水井水,均因水质甚劣,且易受天时之影响,春夏间则浑浊不堪,秋冬之际又常有干涸之患。以是对于安全给水设备,遂为当务之急。”市区给水改造自民国二十八年第一期工程开工至本书出版时第二期工程始建,贵阳的自来水已逐步推广到全市。地图标示了市区自来水管道的走向及各个配水站的位置,也使得该图十分地少见和珍贵。

    著者陈恒安 (1909— 1986) ,原名德谦,字恒堪,号宝康,贵州贵阳人。治学严谨,通古文字学.精研甲骨、金文、竹简、帛书等各体文字。书法诸体咸备,尤以大篆与行书见长,所作章法考究,结体精当,朴厚沉雄,雅俗共赏。有《邻树簃诗存》、《春茗词》、《殷契书法漫述》、《陈恒安书法选》等留世。时人认为他是姚华之后贵州最优秀的词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贵州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贵州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对贵州文物的搜集、整理、鉴定贡献极大。

    《指南》一书出版单位文通书局是贵州近代出版业中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过大量的图书、教科书和刊物,不仅对贵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全国文化出版事业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文通书局由贵州著名实业家华之鸿(18711934)于1909年创办,1911年正式开工投产,定书局名为“文通”,华之鸿亲任文通书局经理。文通书局自1909年创办起,至1952年公私合营,有长达40余年的历史。编辑出版各类书籍计500余种,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出版质量之高,印刷之精美,均属当时西南地区一流水平。(见《贵州省志·出版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老贵阳的记忆——七十年前的《贵阳市指南》
老贵阳的记忆——七十年前的《贵阳市指南》
老贵阳的记忆——七十年前的《贵阳市指南》
老贵阳的记忆——七十年前的《贵阳市指南》
老贵阳的记忆——七十年前的《贵阳市指南》
老贵阳的记忆——七十年前的《贵阳市指南》
老贵阳的记忆——七十年前的《贵阳市指南》
老贵阳的记忆——七十年前的《贵阳市指南》
老贵阳的记忆——七十年前的《贵阳市指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