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知否,正月二十七,老年“人日”
看过笔者前两天博客《又“人日”,我想到》的朋友,会注意到,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即人类的生日。
其实,按老一辈“规矩”,“人日”还可细分L:
正月初七是小孩(年轻)“人日”,
正月十七(2月16日)是中年“人日”,
正月二十七(2月26日)是老年“人日”。
正月逢七,必包饺子,取谐音“侥幸”。
这三个日子,或自己包饺子,或买饺子,
但须有一顿面条。家人相聚,薄酒素菜,共享人伦。
如今的人日,也不再借出游躲避瘟气,丢弃晦气、踏死丧气。
但彼此可祝福新的一年里,小孩子学业进步、
中年人工作顺利、老年人健康快乐。
道教也认为,天地时先有鸡,再后来是狗、猪、羊、马,
之后才有人的存在。因此,认为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是吉祥,
代表那一年能够出入顺利,人口平安。
正月初七这天有吃“人七菜”的习俗。这种菜用
白菜、萝卜、葱、姜、蒜等7种菜加黄豆面制成。
其中必须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葱、蒜。
缘何这一天非要吃“人七菜”?
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说,
‘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人们渴望在人日
吃‘人七菜’,能带来这七种蔬菜的丰收.
这一天,许多地方都是以天气晴阴来预示今年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
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是“人”日子,必吃一顿面条,
其中初七是小孩的日子,吃面条是绊小孩腿;
十七是中年人的日子,要绊住中年人的腿;
二十七是老年人的日子,要绊住老年人的腿。
这些“七”里要吃面条,
取长长久久、全家老少健康长寿之意。
这,引出另一个概念,今朝何为“中年”?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新的年龄分段:
44岁以下为青年人(14岁以下为儿童),
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
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
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这5个年龄段的划分,把人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
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将产生积极影响。
由此,产生了60至80岁为第二黄金期的说法。有诗如次:
人生七十年正好,百岁人瑞亦何奇?
中秋过后月尚明,清明季末花满枝!
比起古人,我们的有效生命有幸延长了15到20年。
体力比较充沛,也使今人在心理上比前人更为年轻。
君知否,杜甫写“少陵野老吞声哭”时才45岁
苏东坡写“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刚47岁
古人到50多岁时心态就已衰老。56岁的杜甫写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已十足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
朋友们,珍惜并用好60岁以后这段黄金期吧!
人类学家认为,人有十种独特的生物特征。
其中之一是:其它动物过了生育的年龄,很快就死亡了;
而人在生育年龄过后,生命的旅程还很长。
所以,珍惜这一段颇长的黄金时段也是造物主的意思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