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剧本攒手”背后灰色产业链,影视界的豆腐渣工程谁来负责?

标签:
电影网络大电影山寨片抄袭电影剧本攒手 |
分类: 影评◆娱评 |
现在看一部影视剧,从情节到台词,常常能看到N个常见的时髦桥段,“换错孩子”“车祸失忆”“中年遇初恋”“闺蜜成情敌”“农村婆婆进城”等“高仿”的情节越来越多,甚至看一部剧,可以重温之前的N部剧。而随着网络大电影的迅猛发展,各种抄袭电影、垃圾电影、跟风电影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影视圈萌生出的一个群体,我们叫他“剧本攒手”。
为什么影视剧里的“高仿”情节越来越多?
为什么类似的“高仿”情节越来越多?在著名编剧汪海林看来,是因为“钱快,省事,一些播放平台也喜欢”,正是浮躁、挣快钱的风气催生出了拼凑桥段的风潮。“原创多费劲啊,慢,跟电视台解释不清,电视台也搞不懂,当你告诉某个电视台,我就是抄某部热门剧时,他们可能当场就决定要。”
要说剧情的“乱炖”,要属刚刚输了官司的金牌编剧于正了,于正有自己的一套“借鉴理论”,把剧情剪裁到一起的“裁缝功力”,实在让人“叹服”。
此前于正把不同电视剧中的狗血剧情融会在一起,于是有了《宫》的系列。有人说,在《宫1》中看到了“清装版《流星花园》”,而《宫3》抄袭《梅花烙》刚刚输了官司,而《美人制造》涉嫌抄袭作家周浩晖的小说《邪恶催眠师》,马上又要上法庭了,逍遥了这么多年,于正这个年估计不太好过了。
于正在被法院判定抄袭前一直都肆无忌惮,从来不承认自己抄袭。而对于更多编剧来说,碰到“抄袭”的质疑,往往死守两个字——“巧合”,或者“借鉴”不行就换两个字——“致敬”。“借鉴”“致敬”成了抄袭的代名词!
于是很多影视公司网罗一批“剧本攒手”就是把一些“经典元素”和“热门桥段”进行排列重组,快速完成一部拼接式的影视剧本,多快好省批量生产各种类型的“豆腐渣工程”。
“剧本攒手”两天“攒”出一个剧本!
图书界有一种枪手专门东拼西凑、粘贴复制地“攒书”,而现在,这个职业已经发展到了影视界,随着网络电影的崛起,“剧本攒手”越来越多。
具体做法就是,找来几部同类型的热门作品,用第一部的人物关系,用第一部的核心情节,然后套到第三部的经典结构里,立马拼凑出一部看上去全新的作品。省去了编剧构思情节与琢磨人物的精力,同时保证高密度影视剧的看点,快速完成批量化的生产。
易南采访了北京电影学院刚刚毕业的“剧本攒手”李飞(化名)。李飞刚刚完成了一个恐怖片的剧本,按照制片方的口头约定,她要在2天内交出2万字的剧本,稿酬3500。为了拿到稿酬,李飞硬着头皮接下任务,用一天时间上网搜集资料,一天时间来对材料进行再加工,2天睡了不足5小时。
李飞说,她拼接的剧本还比较认真,出品方很满意,现在网络大电影这么火,编剧需求强盛,所以她接的活忙不过来,准备成立工作室,转做“承包商”。
“剧本攒手”真的是新编剧出人头地的途径吗?
在电影拼接的整个线上,“剧本攒手”通常是根据导演或者制片人提供的选题攒剧本;然后导演或者制片人快速拉个团队,以极低的成本快速生产。在为流水线上最底端的编剧,酬劳是很低的。
有的导演还会直接以各种理由“剥夺”攒手编剧的报酬和署名权。有些攒手编剧把剧本发给导演后,对方说对方不合格,付不了稿酬,这类剧本的创意和关键桥段又都来自于别的影片,很难进行维权。
“电影出来了不要署上我的名,署了我还觉得丢脸呢。”有些剧本攒手根本不愿署名或者署笔名,他们也担心出现版权方面的纠纷。
影视界的豆腐渣工程谁来负责?
众所周知,真正的好剧本往往是编剧殚精竭虑之作。但今年以来,电影拼接现象却一步步发展成为影视业的趋势。
拼接起来的电影严重的谋杀了编剧的原创力,而且也侮辱了观众的智商和作为编剧的职业操守搅乱影视市场,但随着版权法的不断完善以及读者判断力越来越强,这种跟风攒出来的电影市场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一位“编剧攒手”说:“制片人急着要剧本,根本没时间顾及质量问题。如果坚持原创,只会吃力不讨好。”
剧本是电影产业的立足之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正是因为不注重剧本,才使得中国电影出现了一系列乱象:题材跟风,反复翻拍,内容拼凑、复制、抄袭……中国影视剧里的那些"豆腐渣工程",谁来负责?
国产影片崛起,互联网+让影视产业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但网络电影不应该成为垃圾电影的代名词,互联网也绝对不是“豆腐渣工程”的集散地。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拍短片还是拍长片,不管是拍网络电影还是院线电影,都给“国产电影”留点底线吧,要钱的时候也多少要点脸。
最后引用姜文的一句话: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