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皮包骨头”的青春文学

(2007-11-22 14:53:58)
标签:

随笔/感悟

皮包骨头

青春文学

80后

易南

学习笔记

分类: 书评◆笔记

本文被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栏目收录推荐

本文被锐博客“第一阅读”栏目收录推荐

“皮包骨头”的青春文学

图//易南    文//易南

    文人最喜欢干的事有两手,一个是读,一个是写。我做为一个草根文学作者也不例外。
    可是最近却发现自己既读不进去,也写不出来。市面上好多作品被媒体吹得美若天仙,若不读心里肯定不安,可是等拿过来一看,却往往让人大失所望。而在写东西的时候,拿起了笔脑子里一片空白,写出来的东西也苍白无力,内容肤浅流于滑易。仔细想来,自己缺乏的是——思想。
    其实中国文学普遍缺乏思想,青春文学尤甚。就是近年来被媒体视为经典的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和贾平凹先生的《秦腔》,虽有些亮点,较一般作品显得厚重,作者也必定下了辛苦,但思想上还是不太深刻,给人言过其实的感觉。(冒犯了~青春文学就不举例了,现在的年轻作者太厉害,不敢惹,怕跟我拼命)
    曾经很喜欢看《萌芽》,后来看得多了也就失去了兴趣,一来那些咄咄逼人的青春让人不敢直视;二来如出一辙的青春又给人一种重复的感觉。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中国80后作家不如日本80后》,里面有一段话,值得深思:
    “张悦然和她的一帮萌芽姐妹们周嘉宁、刘莉娜等,她们的书我看过几本,但是每本都看了开头一点就看不下去,她们那种虚构的灿烂和繁华遍地都是,把人噎得只翻白眼,却缺少最基本的现实感受和生活本质的东西……”
    现在的青春文学文风柔弱、华靡,单把一句一句摘出来读,还是蛮有感觉的,而把一句一句串成文章,就显得空洞贫乏,文章作品的空洞源于思想的肤浅,思想不深刻,便只好拿华丽的辞藻来装潢门面,美化骨架,但不管把字句雕琢得如何玉润珠圆、富丽精巧,把意思表达得如何回环往复,从内容上看,也只不过是“旧曲翻新”,思想干瘪,内容不丰满,失去了血肉,最多只算皮包骨头罢了。
    我想,这也是我以及其他一些写作者苦恼的缘由吧,抓不住题材,思想上达不到必要的高度,对所表达的事物缺乏深刻的观察和体会,甚至往往只停留在材料或者感觉上的临摹。
    记得元好问有一首小诗: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说的就是这哄的粗糙的虚构和制造。
    由于阅历、思想等方面受到局限,好多作者只好在炼字炼句上猛下工夫,而且往往沉溺其中,但由于识见太浅,境界太狭,写景不免于琐屑,寄情不免于偏僻,题材也往往局限于青春中的伤感和未来的迷惘,表达不自然的偏于颓废,风骨苒弱,侈丽之词触目皆是。
    现在的青春作品已基本大同小异,看上去萝卜白菜好不丰盛,结果吃起来却只是一个味道:一个味道的言语和格局,差不多的结构和筐架,拼命的伤感,一味的颓废,华丽满目,无病呻吟……
    再好的东西,如果被这样泛滥制造,都会让人反胃的。况且真正的文学作品需要的是创造,而不是制造。
    侯讵望老师讲过“文章是用心写出来的,而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的,我手写我心,好的作品应由心而生,言不由衷的作品表达起来必定藏头缩尾极不自然,感情也必定不会来得那么激情澎湃,作品的欣赏价值也自然大打折扣。
    以80后为创作主体的青春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算是万幸了,这种“皮包骨头”的青春创作作为一种变态的流行,也是该结束的时候了。
    只有多观察、勤思考,创作出有灵有肉的作品才是创作的最终归宿,才是有可能存留下来的真品。
    学习笔记,权当自勉!
易南2007.11.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